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现实,结合时代精神,指出道德学习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视域,提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应由重视教育者的“教”向重视青少年道德“学”习,并提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实现这一视域转换的基本方略。 道德学习作为一种价值性的学习活动,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终身性与发展性、生活性、整合性;道德学习的价值诉求是人的成长和发展;道德学习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道德学习是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道德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道德教育的视角。 虽然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历史阶段的合理性,但我国道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视或者轻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发展的本体价值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被剥夺,道德独立人格被泯灭,道德成长的自由被压制,道德发展被约束,因此,必须进行视域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使其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意蕴。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视域转换契合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回应了转型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顺应了终身道德学习的潮流。 强调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向重视青少年道德学习的转换,实质是强调教育权利的转移,从强调对青少年道德的教育、培养,转向强调引导、帮助青少年自己进行道德的学习和修养,由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为的是让每一个个体道德生命自主地成长,为人的道德生命自由发展服务。 为了完成这样的视域转换,需要进行新的价值取向与逻辑起点的确立、基本原则与方法的选择、目标的定位与内容的安排、过程的优化与机制的建构。把促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把青少年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坚持主体性原则和贴近性原则,选择服务学习的活动法;把青少年和谐品德结构的形成作为目标,把青少年道德认知学习、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的整合作为内容;把道德教育过程优化为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着力建立互动交往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