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日常招呼语对比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招呼语不仅是人际交流的社交礼仪,也是与人进行顺利交往和保持顺畅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交际要素。招呼语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并不多,但日本的文化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却十分关注,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纵观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招呼语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并少有对潜藏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中国关于招呼语的研究多是中英对比研究。从对比研究的视角来看,有关中日两国日常招呼语的对比研究也不多见,更鲜有从实证角度对招呼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本论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语言层面上的研究采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翔实的资料分析,广泛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阐明两国的日常招呼语各自呈现的内容结构,使用情况以及特点,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国招呼语的异同与其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逐次剖析。本论文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并推导出结论。第一章提出问题。首先对招呼语的定义以及作用进行阐述,继而介绍研究动态,指出先行研究的不足之处,试图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日常招呼语来揭示两国语言文化的不同。第二章说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立场、方法、目的和意义。在第三章里以见面时的招呼语为中心,采用对比语言学的对比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数据主要是从招呼的频率、招呼的内容、非言语行为、招呼的性别差、招呼的年龄差、视线的位置等六个方面进行考察。其结果是,首先,不论人际关系亲疏如何,中日两国打招呼的频率都很高。对于不熟悉的人,两国人都使用形式化、礼仪性的招呼语。对于熟悉的人,中国人使用多样性的招呼语,日本人则多用形式化的招呼语。这个特点同样可以适用于非言语行为的对比。其次,日本招呼语性别差很明显,中国招呼语则没有性别差。把中国人的招呼语按年龄层分为四类,日本人分为三类。视线位置的对比则两国没有太大的区别。第四章采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文化差异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在第三章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蕴含在语言里的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于不熟悉的人,中日两国打招呼的方式基本一致,但对于熟悉的人,两国打招呼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中国人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招呼方式,并且还根据时间和场所的不同随机应变;而日本人却依然喜欢使用定型化的招呼语,习惯再次提起曾经受到对方恩惠等等。第五章,根据上述语言层面的分析可知,中日两国不论人际关系亲疏都打招呼。但对于熟悉的人,中国人是使用多样性的招呼语随机应变地打招呼,而日本人则从定型化的招呼语起始再进一步具体化。对于不熟悉的人,中日两国都使用定型化的招呼语打招呼。从文化层面的分析我们获知中日两国都很重视礼仪。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相互间通过助长人情债来扩大关系网,巩固人际关系,并用积极的言语行为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日本人则尽量抑制人情债,在人际关系上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取向上显得比较消极。
其他文献
一说到老师,有人就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教师太平凡了。”是的,教师是太平凡了,但事业却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默默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我为能从事这样的事业而自豪!
叶圣陶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具有广泛而浓厚兴趣的人,那么学习起来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本中有大量的识字,而且要求识字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与异化问题是中国翻译界激烈争论已久的问题。但是在具体
为满足广大QC小组成员的要求并推动群众性QC小组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群众质量管理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意见和安排,2009年7月《中国质量》杂志社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