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服饰词语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场理论,以史书、诗歌、小说等为主要研究资料,运用共时和历时、定量与定性、归纳与分析等研究方法,细致深入地考察了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服饰类词语共594个,根据人体着装的位置,将这些词语分为头衣、身衣、足衣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南北朝隋和唐五代两个时期各自所出现的服饰类词语,并从历时角度考察了这些词语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发展演变,从而总结了服饰类词语概念场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分析了这些演变发生的原因。如下: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概念场理论,择要介绍了我国汉语界采用这种理论对汉语研究取得的相关成绩。介绍了学界对名物、名物词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学界对“服饰类名物词”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南北朝隋时期服饰类概念场,从共时层面描写了南方服饰类名物词187个,其中头衣61个,身衣104个,足衣22个。北方服饰类名物词156个,头衣49个,身衣89个,足衣18个。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南方与北方服饰类词语相同的有70个,不同的南方有117个,北方有86个,南方无屦、靴、菲等词语,北方无鞋。同时南北服饰类概念场成员中的成员,除官方服饰职能不变,区分更细致之外,其他成员在职能与使用中均存在差异。同时也从民族融合、南北地域差异以及思想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南北方服饰词语差异的三大原因。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唐五代时期服饰类概念场,从共时层面描写了唐五代时期服饰类名物词430个,其中头衣类130个,身衣231个,足衣69个。第三章主要将南北朝隋时期与唐五代时期服饰类名物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考察服饰类概念场发展到另一个时期的历时演变情况,展示历时层面的变化,通过比较发现,两个时期共有词语109个,头衣37个,身衣58个,足衣14个。两个时期不同的词语,南北朝隋时期有164个,唐五代有321个,由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出现的594个词语呈现出复杂的继承演变关系,因此又对其从唐五代时期继承而来的词语、唐五代时期新增加的词语、唐五代时期消失的词语、唐五代时期词形相同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同实异名的词语以及构词能力变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分类。同时也对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概念场中的成员使用差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的历时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从词语的稳固性、词语变化系统性、服饰词语的民族性、服饰词语开放性与包容性、高频成员的更替、同实异名、复音节化趋势等六个方面归纳了服饰类词语的演变特点,并从外部原因(如舆服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达、文化政策的开放、审美思想的变化)及语言内部原因(如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表义清晰化的需求)等方面阐释了服饰类概念场演变的原因。自古至今,服饰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服饰的变化反映在词语的变化上。探讨词语的变化,其核心也就是探讨这些服饰概念的词汇上的变化,这是汉语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概念场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服饰概念场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历时演变,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服饰类概念场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同时也为我们运用概念场理论来探讨和了解名物词演变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