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侵凌攻伐,霸政迭兴。邦交关系成为影响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战略性因素。楚国由“土不过同”的南蛮子国发展为独辟南疆的泱泱大国,邦交关系在其疆域扩张、军事征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等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文献史料和考古出土资料,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等外交学研究方法与历史、逻辑、定量、比较等史学分析方法对春秋时期楚国邦交问题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探索春秋时期楚国邦交关系发展脉络、演变规律、机制特征,并对楚国邦交礼仪、邦交官员、邦交思想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在界定了春秋时间范围、楚都地望、邦交概念的前提下,以时间为线索,将楚国邦交分为春秋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对其邦交脉络、邦交策略、邦交方式、与大国诸侯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梳理。楚人早期着力构建以楚国为主宰的江汉邦际关系格局,随后在周疆南土建立了以楚国为中心的邦际关系新秩序,在中原先后建立了以楚国为主导或与大国共霸的邦际关系新格局。通过检索先秦史籍,对太宗、大宰、少宰、少宰尹、连尹、候人、相、傧、偈者等涉及邦交事务的楚国官职进行了分析、考证,并对令尹的邦交权,使节的任命、作用等作了探讨。楚国建立了颇为完善的邦交决策机制及从地方到中央的邦交官制体系,其官制文化渊源于西周,但在演变过程中汲蓄浓郁南方地域色彩。对春秋时期楚国朝觐、聘问、会盟、飨燕等邦交礼仪进行了翔实考述,对其礼仪程式、意义作了分析探讨。楚国邦交礼仪源于周礼,虽融入了楚域特色及时代变迁因素,与中原相比稍有损益变化,但德、礼等核心价值原则终春秋之世在楚国一定程度上得到恪守,故谓楚为蛮夷、文而不化有失偏颇。楚国邦交并蓄传统华夏精髓与奇漫蛮夷风度。楚国在长期的邦交实践中,形成了循德守礼、务实趋利、尚武重兵、霸权政治等邦交思想,经济、文化邦交亦在楚国邦交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楚人注重以经济、文化为手段实现邦交目的,亦以邦交为手段谋求经济利益。比较中原诸侯国家邦交,楚国邦交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智慧、娴熟的邦交谋略艺术、渐趋凸显的经济利益取向、影响独特的地缘政治等地域特色。考察春秋时期楚国邦交发展轨迹,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立和经营江、汉、沮、漳为楚望的郢都基地;楚国腹地巩固之后,楚人开始大规模地北讨中原和东征江淮,冲破汉水樊篱,拓展生存空间,掠夺战略资源,提高邦际政治地位,积极融入华夏文明圈;为建立以楚国为主导的春秋邦际新秩序,楚人先后与华夏诸侯大国——齐、宋、晋争霸,与江南强国——吴、越竞雄。至春秋晚期,楚人从“蛮夷”侧身于“诸夏”之列,实现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与“欲观中国之政”的邦交战略目标。
其他文献
天水是甘肃的第二大城市,是甘肃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资源禀赋好,物产富饶,人文气息浓厚,是甘肃的重要城市,坊间有“银武威,金张掖,金银不换是天水”之
地质灾害往往危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防灾减灾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全国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学术
两周时期青铜器多发现于周地区,各诸侯国铜器纹饰又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纹饰特征的相同性远远大于相异性,因此,两周时期宗周地区的铜器纹饰研究最为深入,某种程度上代表
背景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对妇女和儿童的威胁日益严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刻不容缓。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安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并带动全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而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两大支柱是:资源开发型产业优势和劳动力要素低成本优势。近年来,经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中药材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制订丹参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将新采挖的鲜丹参随机等分为四组,分别采用晒干、阴干、50℃烘干、1
近些年来,国内外媒体经常用“华人民族主义”这个词语来说明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以美国华侨华人为研究中心,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主义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华侨
为了研究虾青素的生理功能和它在运动中的应用,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结合目前国内外虾青素的生理作用及对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机能变化影响的研究,从延缓运动性疲劳、预防及改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
本研究从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出发,运用文献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一套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体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