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dherin在T3食管鳞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淋巴结转移是制约食管鳞癌疗效提高的主要因素。探索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机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临床应用前景。E—cadherin在肿瘤细胞中的失表达,导致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去分化,从而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E—cadherin作为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抑制因子,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目前,多数分子标记物的免疫组化研究都以阐述原发灶的表达以及功能为主。然而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情况较少涉及。所以探索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意义,比较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差异及其预后意义,能为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带来不同的研究角度。 [研究目的]: 1.探讨E—cadherin在原发灶、转移淋巴结是否存在表达差异及其意义; 2.探讨E—cadherin在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以及两者间的表达变化与T3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探讨E—cadherin在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以及两者间的表达变化与T3食管鳞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1997年1月至2004年1月初治根治性手术后Ⅲ期食管鳞癌患者134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入选病例治疗前的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病理蜡块。所有蜡块进行常规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必要的病理学特征。1:1配对检测134例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对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E—cadherin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表达变化与T3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全组病例中,原发灶E—cadherin阳性表达率35.6%,高表达率34.3%;转移淋巴结阳性表达率75.8%,高表达率74.6%。在T3食管鳞癌中,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0,K=0.043)。 原发灶、转移淋巴结E—cadherin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表达差异与T3食管鳞癌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度无关。 全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20.1%。其中,原发灶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17月,5年生存率为14.0%;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期32月,5年生存率为29.4%(χ2=4.768,P=0.029)。因此,原发灶E—cadherin低表达提示预后不良。而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间表达水平差异对预后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原发灶E—cadherin表达以低水平表达为主;淋巴结E—cadherin表达以高水平表达为主,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E—cadherin的表达存在差异。 2、原发灶、转移淋巴结E—cadherin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3、T3食管鳞癌的原发灶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目的: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发病机制至今未明。针对该并发症的诊断指标也欠准确,尿微量白蛋白(MAU)是目前临床诊断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但
第一部分:   Angiopoietin/Tie2系统在大鼠体-肺分流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   [目的]: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新发现的一类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是内皮特异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PTL)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抑制剂)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人GIST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不同
目的:观察CORM-2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tion PAH)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成年雄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mRNA与同源框基因10(HOXA10)mRNA在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的在位内膜中表达水平及促排卵治疗后表达变化,并研究两者与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雌二醇(E
目的:探讨青年隐源性脑梗死发病的临床特点,为改善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年龄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