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现代西方科学的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介绍与书籍大多采用要素分析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有利于认识园林构成要素的特征,但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本质、构成关系、文化内涵与场所意蕴等方面的设计解释侧明显存在缺失。本文试图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溯古典造园之源,从传统文化和思维的角度入手,尝试阐释古代造园的“场”空间形态、布局结构、实体要素的“意象”以及意境营造等问题。中国古代造园没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先后分别,无论软硬素材(要素),也无论建筑或树木,都是一律对待的,统称之为“有”,并为形成“场空间”那个“无”而存在。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一句话很能表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有”是为了形成“场空间”那个“无”而存在;而“无”必须通过“有”得以彰显。“无”既是有各种景观要素围合成的具象空间,也是具有精神指向的意象空间,它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园林的本质所在。“有”是构成空间的围护要素,而本身又是景观要素。“有”与“无”相互因借,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它们之问遵循宇宙万物的组成和运作规律,就是所谓的“道”,也即古人所抽象概括的“五行循环”。传统造园实质是一种因循“五行结构模型”营造“空间场”的艺术行为,“有”、“无”一起构成了富有内在活力的古代山水园林。本文主体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框架。第二章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和空间观出发,探讨古代思维影响下的传统造园思想及其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和表现。第三章研究古代造园的基本空间构成形态,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合特点以及变化类型。第四章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构成空间场的实体要素之“五行”属性及其形态特征,这里的要素不但是围护作用,还具有空间与时间彼此关联等特性。第五章讨论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意境问题。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提出了通过对古代造园思想和方法研究,可以取“象”而忘“形”,以场空间为核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表现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象”就是“五行”之象,“形”是指实体要素的实际形式(现代的或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