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中国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这一主题。通过对农户和乡镇企业两大经济组织的考察,本文试图深入分析两个经济组织面临的融资障碍——供给约束、需求约束与环境约束,从而回答和解决以下相关的基本问题:农户和乡镇企业对于信贷的意愿是怎样的?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什么样的融资制度安排在农村才是有效率的?
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对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问题的重新认识。与农村经济组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相比,国家所提供的信贷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在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每年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从农村抽走大量资金。这一切使得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的问题雪上加霜。
第二,对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的深入分析。为了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历史上曾经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融资难的事实勿需质疑,但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值得深究。本文认为融资障碍首先表现为需求约束。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生产呈现出了相似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是小规模生产、生产过程中都有较大的风险,他们都缺少银行信贷所必需的担保、抵押物等等,因此,他们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大同小异的需求约束。其次为供给约束。农户和乡镇企业都是分布于农村地域的经济主体,面临着同样的金融供给主体。一是在直接融资渠道的资本市场。但是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二者而言可行性很小。二是在间接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不合法的尴尬现状,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弊病重重,资金供给渠道并不畅通。再次为环境约束。主要涉及到存贷款利率政策、社会信用环境、产业政策环境、农业保险机制、贷款保证机制、法律法规保障等。
进而,本文运用系统论、信息不对称、分工深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障碍的成因,并为融资障碍的消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第三,提出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的相应对策。尽管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障碍有需求约束、供给约束和环境约束。但需求约束主要是社会环境以及客观经济条件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的期限内农户和乡镇企业难以克服或改变。因此,有效的融资支持体系只能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当前消除融资障碍的关键是从重构融资支持体系和完善融资环境入手。
借鉴国外农村融资支持体系的构成,本文提出从两个方面切入解决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问题,一是要重构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支持体系。首先是构建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实现正式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其次是通过发展私募资本市场和支持非正式借贷,实现非正式融资方式的合法化。再者是提出必须从保险业和担保业同时入手,加强二者的有机联系,实现风险分担机制的系统化。二是完善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主要从建立资金回流机制、推行利率市场化政策、加强金融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法律保障系统、构造信息交流网络等六个方面探讨政府如何重新自我定位,改善融资环境。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本文使用了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图表,并进行了认真的数据比较分析,试图通过对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行为的实证考察,力求得到一些新的价值判断和成果。同时,运用系统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分工深化理论、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理论来揭示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障碍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融资难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对研究对象现实和历史融资行为的深入观察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使得理论分析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从总体上看,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济和文化的结合。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二是从长期的、历史的视角考察二者的融资行为。
第二,提出农户和乡镇企业独特的信息不对称性:强的信息不可获得性和弱的信息的不可确认性。具体表现为市场交易双方都未获得完全清楚的与信贷合同相关的第三方信息,信息具有较强的不可获得性;同时基于激励不充分的现实,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不严重,信息具有弱的不可确认性。
第三,提出农村信用社可以借鉴保险中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有效的信贷授权机制,充分调动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消除基于激励不充分基础上的弱的信息的不可确认性。
第四,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应该培养正式金融组织与非正式金融组织的信贷关系。例如,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优势和社区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培养二者之间的委托信贷关系;再如,农村信用社可以考虑贷款给企业、合作社、民间协会等组织,由他们对农村经济组织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