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科书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优化更新化学教科书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国内代表性中学化学教科书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各自教科书的特点与不足、自身与国际的差异,从而借鉴他山之玉以完善自己,是明确中学化学教科书改革方向的前提。本研究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2011版)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纳尔逊教育版(Nelson Education Ltd.)九年级科学教科书(2009版)共同内容——“物质结构”、“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比较以发现两国教科书的特点与不足,为优化我国化学教科书编写及使用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本部分在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及研究设计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明确了研究的意义。第二,梳理文献,确定研究起点。本部分在对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外科学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确定了起点。第三,比较维度的确定。本部分在梳理国内外代表性教科书评价维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加两国《课程标准》的比较维度和化学(科学化学部分)教科书的比较维度。《课程标准》的比较维度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科书比较的一级维度为:内容属性、表征属性、教学属性。其中内容属性又包括内容难度、内容层次性和内容时代性等二级维度;表征属性包括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二级维度;教学属性包括目标引导、过程引导二级维度。第四,中加两国《课程标准》的比较。本部分选取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与安大略省《9-10年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两国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课程理念,均强调科学本质教育。但安大略省更凸显对科学本质的表征。第五,中加两国九年级化学(科学化学部分)教科书的比较。选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和安大略版九年级科学教科书共有的化学内容——“物质构成”、“化合物”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从内容属性、表征属性、教学属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1)在内容属性上,运用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对“文本内容难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安大略版难度更大;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教科书层次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大略版层次性更强;通过统计STSE内容作为时代性的评估依据,结果显示安大略版时代性更高。这均与安大略版内容广度较大有关。(2)在表征属性上,发现在连续性文本表征方面,安大略版的文字表述从学生日常经验出发,与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语气更亲切、生动、活拨;而在非连续性文本表征方面,人教版比安大略版更注重图表系统作为独立信息载体的角色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3)在教学属性上,安大略版目标引导形式更多元化;而在过程引导上,人教版和安大略版栏目类型都较为丰富且各具特色,都为学习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但安大略版更注重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呈现,因而其内容动态生成性更强,在教学属性的过程引导方面表现更佳。第六,建议。总结研究结论,提出对“物质构成”、“化合物”内容的编写建议为:(1)适当增加STSE内容,彰显教科书的时代性;(2)完善问题线索的设计,突出教科书的对话性;(3)适当增加活动类栏目,凸显教科书的活动性;(4)适当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教科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建议为:(1)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非连续性文本表征的教育教学价值;(2)充分运用教科书栏目,精心设计学生概念的学习过程。学习建议为:(1)绘制概念网络图,促进知识深层加工;(2)利用习题与目标引导栏目,检测反馈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