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嵌入日常生活程度的深入,网络购物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需求和电子商务相互催生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阿里巴巴”等电商公司的成功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正是国家政策对这种趋势的回应。新的信息技术正模糊城乡的隔阂与边界,农民以互联网为生产力工具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淘宝村”现象,这种现象在短短的时间经历了快速复制和野蛮生长,据统计短短数年时间全国范围内“淘宝村”数量从不足十个发展到780个。“淘宝村”的全面开花代表了新的经济形态正在重塑全国乡村的发展格局,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背后的影响因素需要从地理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解释。同时“淘宝村”这种新型的经济社会现象也在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经历一系列的转型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乡村的转型由不同的动力构成,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转型现象是新型的技术和城乡关系背景下的农民自发行动的结果,其动力和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本文将从我国特有的城乡关系入手,关注现象的空间表征和背后的深层次动力机制,并尝试以个案的形式描述乡村在信息化时代经历的转型过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乡村转型研究、“淘宝村”研究、产业集群研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是本文的理论支撑部分。研究主体部分首先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和计量地理角度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集聚表现形式一“淘宝村”进行了整体研究,得出了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差异性,总结了我国“淘宝村”在各个尺度上的分布特点。为了探寻这种差异性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利用各地级市的面板经济数据进行了相关因子的探索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筛选分析,总结出了不同于传统产业集聚的以互联网为导向的“淘宝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回归分析模型。其次以产业集群理论和我乡村城镇化研究为依据分析了推动“淘宝村”这种自下而上乡村转型现象的动力来源,并且基于白沟的案例探讨和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村转型的机制。最后在延伸探讨部分对于“淘宝村”引发的乡村转型的两面性进行了思考,并基于个人思考指出了“淘宝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文正文共约52000字,图表42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