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蜡梅表型多样性及其花挥发油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为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植物,特产于我国。本文对四川万源市的野生蜡梅表型多样性及其花挥发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万源市的野生蜡梅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成熟枝的颜色、长短不一。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花期早至11月上旬变异至次年2月下旬。花型、花色也变异多样。其花部的中被片和内被片大小与数目、花被片总数等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27份野生蜡梅花部的花径、花被片大小以及中、内被片数和花被片总数、鲜花重,花柄在花枝上的着生夹角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发现,供试野生蜡梅的花被片数、大小、鲜花重、花柄着生于花枝的夹角及其叶片大小等性状之间存在广泛而程度不一的相关性,这为蜡梅资源的性状相关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蜡梅花挥发油的出油率受遗传基础、生理状态、以及提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34份野生花挥发油出油率变幅为4.4×10-4~21.05×10-4,平均12.27×10-4,显著高于栽培蜡梅(21.05×10-4>8.70×10-4)。所有材料的出油率均高为水蒸气法提取的玫瑰花出油率(4.4×10-4>3.0×10-4),甚至最高者(21.05×10-4)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玫瑰花精油量的2倍之多。野生蜡梅中蕴含的高含油量优异遗传资源,无疑对于高精油量的蜡梅优良品种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研究还发现,处于含苞待放期的花蕾挥发油含量高于盛花期。其出油速率呈先大后小的趋势,前6小时即可提取出绝大部分精油(95.51%)。同时,料液比以1:5时为产油率最高。而不同年份的出油率变异因材料而异。4.27份野生蜡梅花材料的挥发油的成分数变异于30个~59个之间,共检测出121种化合物,其中103种化合物已被鉴定,栽培蜡梅材料的成分与一些野生蜡梅的相同。其中,以倍半萜类居多的萜烯类成分达67%。29份被测材料已知成分相对峰面积变异于96.452%~100%之间。其萜烯类的变异为86.837%~99.428%。进一步分析发现,11种成分为27份野生蜡梅所共有。其中,揽香醇含量最高,平均达13.39%;β-荜橙茄烯的含量次之(11.51%)。存在于野生蜡梅花挥发油中分布率在50%以上的主要成分为揽香醇、β-荜橙茄烯、γ-揽香烯、γ-杜松烯、β-揽香烯、γ-衣兰油烯、τ-杜松醇、杜松烯和石竹烯。5.通过分层聚类分析发现,29份蜡梅材料可分为5类。第一类的主要成分为γ-杜松烯和β-荜橙茄烯。第二类的主要成分为β-荜橙茄烯和揽香醇。第三类的主要成分为γ-揽香烯和β-荜橙茄烯。主要成分为揽香醇和石竹烯的材料B7自成第四类,主要成分为γ-衣兰油烯、揽香醇和γ-揽香烯A17则自成第五类。同一蜡梅材料不同年份、不同生理状态的挥发油成分极其相似,彼此能高度聚为一类。6.以9种主要的挥发油成分偏相关分析发现,γ-揽香烯和τ-杜松醇呈显著负相关。而杜松烯分别与γ-杜松烯、τ-杜松醇之间,以及γ-杜松烯与τ-杜松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纹理特征作为遥感影像中普遍存在的非光谱特征,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纹理特征在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应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
本研究于2007年7月1日至9月1日,2008年6月1日至10月1日,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野外随机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8年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围栏草地土壤种子
随着城乡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规模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小区物业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区物业管理信息化在逐步实现。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基
化工企业中运输各类原料和产品的地下管道种类繁多、空间关系复杂、安全管理要求高,因而需要应用GIS技术对化工企业地下管线实施信息化管理。东方化工厂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