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是目前世界各国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达10%至20%,并可引发心脏、肾脏、脑血管等机体组织的病变。高血压已经成为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存在“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以及低知晓率、低治愈率、低控制率。我国每年约200万人死亡与高血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并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不仅可以导致日常生活质量下降,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的病机也有一定认识,认为肝脏功能失调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肝脏阴阳紊乱,肝阳上亢则是高血压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型。社区中以高血压1级患者最为常见,且伴随症状较轻,适用于中医药和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根据在社区接诊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过程中,发现牛黄降压丸联合八段锦功法治疗效果显著。目的:观察中医干预(牛黄降压丸联合八段锦功法)对社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社区卫生中心的西医全科门诊、预防保健科门诊、中医科门诊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牛黄降压丸,一次20至40丸,每日1次;练习八段锦功法,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血压数值变化、中医证候积分、高血压伴随症状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①临床疗效评价:以中医证候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患者为5例,显效为9例,有效为10例,无效为6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痊愈患者为1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14例,无效为10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血压伴随症状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患者为4例,显效为12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5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痊愈患者为2例,显效为6例,有效为13例,无效为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值分析:治疗组收缩压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收缩压值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值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中医证候量表各项目及总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黄等项目积分和总分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黄等项目积分和总分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伴随症状量表各项目及总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治疗组头痛或头部沉重、眩晕或耳鸣、心悸、气短、胸痛、头晕、水肿、乏力、多尿、颈或肩部僵硬等症状积分和总分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对照组头痛或头部沉重、眩晕或耳鸣、心悸、气短、胸痛、头晕、水肿、乏力、多尿、颈或肩部僵硬等症状积分和总分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中医干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均具有降压作用,但中医干预疗效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②中医干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均可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的中医证候,但中医干预在改善眩晕、急躁易怒、目赤和整体疗效上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③中医干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均可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级患者的伴随症状,但中医干预在改善气短、乏力、颈或肩部僵硬和整体疗效上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