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城市现象,有其正面与负面的评价。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空间适宜性、管理制度及人群结构等方面;负面问题之外,城中村在空间特征、空间形成上有其区别于城市规划空间的特殊属性。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种规划方式,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设计,其中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保证了城市基本形态,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设计则创造了城市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本研究立足于自组织相关理论,在厘清了城中村空间与自组织理论相关概念后,通过对深穗两地城中村的实地调研及对巴塞罗那城市设计、香港九龙寨城等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城中村自组织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从定义、含义、空间演变动力机制分析了城中村自组织空间在空间序列、空间内容、空间功能与价值、空间情感与特征四个范畴内所呈现的特征,根据自组织行为主体的不同及空间形成外部约束力的区别,将城中村自组织空间归类为碎片化自组织空间、共享性自组织空间、自我价值转化自组织空间及自我演化自组织空间。在城中村自组织空间与分类研究过程中,总结了其客观空间与主观认知的众多问题。将人、自组织空间联系起来看,提出以交互为方法的自组织空间设计研究,拟解决城中村自组织空间相关问题。从工业产品、体验设计专业中引入交互这一概念后,通过案例分析空间系统交互、行为交互、功能交互及物质交互方法,对每种交互方法的触发方式与作用原理均做出说明,将交互方法类比至空间设计中,得出空间交互的系统特征、行为特征、功能特征与情感特征,并分别在空间序列、空间内容、空间功能与价值、空间情感与特征四个范畴内提出空间交互设计模式。城中村自组织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可利用空间交互模式设计的方式进行空间主观、客观的优化与改良。本研究选取深圳玉田社区向东围村作为设计试点,在分析其自组织空间特征与问题后,采用空间系统交互模式、行为交互模式、功能交互模式与情感交互模式进行空间改良与更新设计,提出对该村的自组织空间改良设计策略并对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方面产生的效益进行拟评价。对城中村自组织空间的认知应当以动态、正面、适用的角度去观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例如自组织空间、城中村等众多不可控与及其复杂的空间,利用空间现状,找寻空间问题,在对空间形成、特征、分类进行有效分析后,联系主体提出适合于地域、政策的改良策略是推进城市化多元有效发展的方式,在处理城市“病态”空间时,应当积极避免静态规避与盲目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