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综合考虑高原低涡(简称高原涡)几何学特点、人工识别高原低涡标准和参考Blender等提出的近邻查找法,本文发展了与前人原理相似但技术处理有自己特色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首先基于该客观识别方法并利用2001~2010年的NECP CFSR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建立了一套近10年的高原低涡数据集。然后将本文统计结果与已有同类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完善客观识别标准,并验证该识别方法用于高原低涡的可行性和准确度。最后将改进的识别方法用于1981~2010年的NECP CFSR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近30年的高原低涡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发展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原低涡识别方法,该客观识别方法的结果与基于NCEP/NCAR资料的人工识别方法的吻合率约为60%,与高原低涡年鉴的吻合率约为50%,初步证明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客观识别方法应用于高原低涡长期统计是可行的。(2)近30年,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数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年减少0.4个,高原低涡平均每年有60.57个。客观识别的每年高原低涡数量无明显突变现象,但存在准4年、准9年的周期。夏季(5~8月)高原低涡也呈现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年减少0.03个。近30年夏季高原低涡总数为1144个,占全年总量的63%,此中6月份达到最大值。(3)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值呈现“中间多,两边少”的正态分布特征,中心位势高度位于571~587dagpm之间的占82.6%。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源地主要位于西藏阿里西部、改则、双湖和青海扎仁克吾一带,其中西部涡为717个,占总数的39.4%;中部涡632个,占总数34.7%;东部涡468个,占总数的25.7%;而夏季西部涡为298个,占总数的35.05%;中部涡301个,占总数35.4%;东部涡251个,占总数的29.5%。夏季高原低涡生成源地主要位于以改则为中心的倒三角形区域内,主要包含那曲、阿里、山南和青海省西部。近30年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主要消散地位于西藏那曲东北部、青海格尔木、唐古拉山、沱沱河附近,除此之外西藏日喀则、川西高原西北部均有高频消散中心。低涡消散地一般位于低涡源地的东部,而唐古拉山脉的走向几乎为东西走向,反映出高原低涡的消散可能与高原上的山脉地形有一定关系。(4)6~8月东移高原低涡占全年总数的53.5%,其中7月为东移低涡高发月,平均移出1.53个,且7月份移出率达最大(为15.59%),可能对下游地区的强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全年东移低涡年均值为6.23个,存在准3、7年的周期,但无明显的突变特征;春季东移低涡年均值为1.9个,存在准3、7年的周期,也无明显的突变特征;夏季东移低涡年均值为3.33个,气候倾向率为每十年增加0.11个,存在准2、7年的周期,无明显的突变特征。(5)高原低涡高发年,高原主体为较强的偏南气流控制,水汽充沛;西藏与青海交界一带为正涡度平流,为高原低涡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原低涡低发年,高原主体为较强的偏北气流控制,不利于高原低涡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