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涡客观识别技术及其揭示的高原涡气候特征

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综合考虑高原低涡(简称高原涡)几何学特点、人工识别高原低涡标准和参考Blender等提出的近邻查找法,本文发展了与前人原理相似但技术处理有自己特色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首先基于该客观识别方法并利用2001~2010年的NECP CFSR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建立了一套近10年的高原低涡数据集。然后将本文统计结果与已有同类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完善客观识别标准,并验证该识别方法用于高原低涡的可行性和准确度。最后将改进的识别方法用于1981~2010年的NECP CFSR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近30年的高原低涡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发展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原低涡识别方法,该客观识别方法的结果与基于NCEP/NCAR资料的人工识别方法的吻合率约为60%,与高原低涡年鉴的吻合率约为50%,初步证明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客观识别方法应用于高原低涡长期统计是可行的。(2)近30年,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数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年减少0.4个,高原低涡平均每年有60.57个。客观识别的每年高原低涡数量无明显突变现象,但存在准4年、准9年的周期。夏季(5~8月)高原低涡也呈现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年减少0.03个。近30年夏季高原低涡总数为1144个,占全年总量的63%,此中6月份达到最大值。(3)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值呈现“中间多,两边少”的正态分布特征,中心位势高度位于571~587dagpm之间的占82.6%。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源地主要位于西藏阿里西部、改则、双湖和青海扎仁克吾一带,其中西部涡为717个,占总数的39.4%;中部涡632个,占总数34.7%;东部涡468个,占总数的25.7%;而夏季西部涡为298个,占总数的35.05%;中部涡301个,占总数35.4%;东部涡251个,占总数的29.5%。夏季高原低涡生成源地主要位于以改则为中心的倒三角形区域内,主要包含那曲、阿里、山南和青海省西部。近30年客观识别的全年高原低涡主要消散地位于西藏那曲东北部、青海格尔木、唐古拉山、沱沱河附近,除此之外西藏日喀则、川西高原西北部均有高频消散中心。低涡消散地一般位于低涡源地的东部,而唐古拉山脉的走向几乎为东西走向,反映出高原低涡的消散可能与高原上的山脉地形有一定关系。(4)6~8月东移高原低涡占全年总数的53.5%,其中7月为东移低涡高发月,平均移出1.53个,且7月份移出率达最大(为15.59%),可能对下游地区的强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全年东移低涡年均值为6.23个,存在准3、7年的周期,但无明显的突变特征;春季东移低涡年均值为1.9个,存在准3、7年的周期,也无明显的突变特征;夏季东移低涡年均值为3.33个,气候倾向率为每十年增加0.11个,存在准2、7年的周期,无明显的突变特征。(5)高原低涡高发年,高原主体为较强的偏南气流控制,水汽充沛;西藏与青海交界一带为正涡度平流,为高原低涡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原低涡低发年,高原主体为较强的偏北气流控制,不利于高原低涡的生成。
其他文献
最近几十年,非线性分析受到了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这主要归功于其应用的广泛性.而微分方程理论作为非线性分析的重要分支,也受到了很多关注,并且出现
当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快速与有效的处理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随机化矩阵算法已经被作为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也已成为当前数值代数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分别研究了完备非紧致黎曼流形M上,在N-Bakry-Emery Ricci曲率和¥-Bakry-Emery Ricci曲率有下界条件下,一类带有负指数项的非线性抛物型方程正解的梯度估计。首先,我们分
本文研究随机比例型微分方程,给出了当方程的漂移项和扩散项满足局部Lipschitz和单调性条件时,方程全局解的存在唯一性.在此基础上,当方程系数满足局部Lipschitz和单边线性增
本文主要研究了带有四分之一对称联络的Einstein卷积和多重卷积,我们还研究了带有常数量曲率的四分之一对称联络的卷积和多重卷积,然后把我们的结果应用到了广义的Robertson-
研究背景: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与凋亡、炎症、癌症、氧化应激和自身免疫等有关的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NF-κB调控泛素连接酶MuRF1的转录水平,而MuRF1是废用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蛋白质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在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TP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核苷酸,它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而且具有催化
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作为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解释零温下高能现象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非微扰计算上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例如QCD求和规则
蛋白质通过与其他蛋白质、化合物、RNA和DNA发生相互作用,在几乎所有生物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位点是了解分子识别过程的基础。蛋白质很少单独行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能够在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爆发对人类危害性极强,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人群感染.为最大程度地降低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