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索肺泡灌洗液(BALF)中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表达水平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这9个月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段就诊且经肺功能、胸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肺泡灌洗液(BALF)中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表达水平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这9个月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段就诊且经肺功能、胸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肺功能及指标、BALF细胞分类计数,观察胸部CT的影像学特点并经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收集BALF,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二者在BALF中的含量,同时将BALF标本送至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查,比较研究对象BALF中KL-6、SP-D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BALF中KL-6、SP-D水平与肺功能结果、BALF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性、BALF中KL-6、SP-D水平研究对象是否吸烟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实验组共纳入10例研究对象,10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且高分辨率CT均表现为典型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模式,平均年龄为(63.1±8.5)岁,男性5例,女性5例;对照组共纳入经肺功能、胸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0±7.5)岁,男性6例,女性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及对照组BALF中KL-6、SP-D水平的比较2.1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为(583.48±43.84)U/ml,对照组BALF中KL-6水平为(115.96±28.73)U/ml,实验组K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组BALF中SP-D水平为(121.10±50.60)ng/ml,对照组BALF中SP-D水平为(19.93±4.40)ng/ml,实验组SP-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3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具有相关性(r=0.651,P<0.05),但二者表达水平存在差异。3.实验组与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3.1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与肺功能结果的相关性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与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6、-0.670,P<0.05),与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无相关性(r=-0.788,P>0.05)。BALF中SP-D水平与DLCO%呈负相关(r=-0.766,P<0.05),与FVC%、FEV1%无相关性(r分别为-0.416、-0.582,P>0.05)。3.2实验组BALF中KL-6和SP-D水平与BALF细胞分类计数结果的相关性实验组BALF中KL-6水平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r=0.758,P<0.05),与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呈负相关(r=-0.775,P<0.05),与肺泡吞噬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0.064 P>0.05)。实验组BALF中SP-D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r=0.635,P<0.05),而与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肺泡吞噬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分别为-0.582、0.291,P>0.05)。4.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间BALF中KL-6、SP-D水平与是否吸烟的关系实验组中非吸烟者的SP-D水平高于吸烟者,二者差异性显著(P=0.037),对照组中非吸烟者的SP-D水平同样高于吸烟者,且二者差异性显著(P=0.043)。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KL-6水平均与是否吸烟无差异(实验组P=0.937;对照组P=0.382)。结论1.IPF患者BALF中KL-6和SP-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BALF中二者水平与肺功能、BALF细胞分类计数具有相关性。2.BALF中KL-6和SP-D水平结合肺功能、BALF中相关细胞分类计数等指标,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3.既往有吸烟史的研究对象BALF中SP-D水平显著低于非吸烟者,且SPD水平越低,肺部炎症反应越重,吸烟与IPF的发展密切相关,应倡导戒烟。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研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症状具有胸闷、胸痛疑诊为冠心病的370例老年患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冠脉造影结果,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Gensini评分。其中229例确诊
背景与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12个月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个规定是基于既往的研究数据。随着新一代支架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出血比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更加重要。目前接受支架治疗术后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仍存在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搜索从创建至2019年9月Pub M
目的:来源于脂质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残余胆固醇(RC)都在冠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计算RC、Ox-LDL,探讨Ox-LDL与RC的关系及其在预测CHD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收纳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因可疑冠心病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55例,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126)和对照组(n
目的:研究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年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105例。通过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消融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大小(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时不同血小板计数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137例初诊MDS患者临床资料,针对患者自身的病例资料以及电话调查的记录,在对其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中将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MDS患者诊断时血小板是否减少以及减少程度分为三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Lorenz-RR散点图的特点,探讨Lorenz-RR散点图的指标与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1年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FrEF患者128例作为HFrEF组,根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HFrEF组分为三组,NYHA II级亚组49例、III级亚组45例、IV级亚组34例,并选择同期就诊
背景与目的:无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旨在改善传统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然而,目前该支架的临床疗效仍不确定。本荟萃分析拟比较植入无聚合物与第二代永久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其他来源数据库,筛选自建库到2021年1月19日比较植入无聚合物和第二代永久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冠状
目的:通过研究初治较低危、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
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286名,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HTN+AF组,n=135例)和高血压不伴房颤组(HTN组,n=151例)。另外纳入同期就诊,年龄、性别
目的通过对金昌队列人群血压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了解人群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布及进展特征,同时对高血压发病及并发症发生的潜在风险人群特征进行探索,从而为金川集团职工医院以及相应社区卫生服务站确定高血压防控和干预重点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金昌队列人群基线和随访数据,剔除数据缺失及异常值,最终确定流调和体检数据完整的31732例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该职业人群血压水平及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