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ouw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胆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前及术后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分类,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与胆结石形成的关系,并了解ERCP手术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8名患者,收集其手术前及手术后粪便标本,用试剂盒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定性、定量检测出细菌的变化。并进一步与38位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基因组作对比,明确正常人与胆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本研究中我们从所有样本总计获得157721条高质量、可分类的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了4652个细菌OUT数。最终从胆管结石患者中鉴定了11个细菌门类群,其中Firmie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至少占了构成比中75%以上,和120个细菌属类群,其中Enterococcus(肠球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Bacteroides(拟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柔嫩梭菌属)占了构成比30%以上。与BMC Genomics已报道的38位中国正常患者的肠道菌群基因组作对比后发现,在细菌门水平上,胆结石患者肠道内P 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明显高于正常人,在细菌属水平上,Roseburia、Lachnospiracea、Faecalibacterium三种菌属在胆结石患者肠道内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P<0.05),显著低于正常人。然而ERCP前后两组样本间肠道菌群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人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肠道菌群失调与胆结石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胆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同位素稀释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肌酐校正后尿肌氨酸的含量,对该方法进行完整的方法学评估。应用该方法对前列腺癌、健康和疾病对照尿液样本中肌氨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