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2x=18),是十字花科萝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膨大的肉质根为食用器官,营养丰富。萝卜离体再生培养技术是种质创新和遗传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与供体相同的植株,获得符合预期性状的个体。研究表明,萝卜是一种再生执拗型植物,但在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中,也有部分能建立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但目前萝卜的离体再生体系尚不完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基因型影响、激素浓度选择和配比、外源添加剂应用等。本研究以合适的种子消毒方法为前提,从基因型、激素浓度配比、外植体类型和外源添加物筛选四个方面,研究了萝卜不定芽再生影响因素;探索了培养基中NAA浓度对再生芽生根的影响;测定了 ’XBC’下胚轴离体脱分化形成愈伤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旨在为构建萝卜离体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萝卜3种基因型离体再生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基因型会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率、褐变率和不定芽再生率。三种外植体类型切段(下胚轴、带柄子叶和叶柄)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较容易,三者的愈伤诱导率均高于80%,但形成不定芽较困难。但以带柄子叶的出愈率最高(93.33%),其次是叶柄,最差的是下胚轴。外源添加硝酸银(5mg·L-1)和TDZ(0.7mg·L-1)能提高不定芽的再生系数,增加再生芽产生的芽点数,且两者都能有效降低褐变率,特别是硝酸银的加入,大大减少了褐变率,使褐变率保持在5%左右。2.萝卜再生芽的生根较为容易。随着培养基中添加的NAA浓度从0.1~1.2mg.L-1变化,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条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NAA浓度为0.5 mg·L-1时,生根率(再生芽的生根株数/接种的再生芽总株数的百分比)可达到76.67%,此时的平均生根数也是最高的,达到每株9.3条。3.研究了萝卜基因型’XBC’下胚轴离体脱分化形成愈伤过程中POD、SOD、CAT的活性变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为建立离体再生体系提供一定的生理生化基础。三种培养基类型(对照组:无硝酸银和TDZ;实验组1:5 mg·L-1硝酸银;实验组2:07mg·L-1)中,酶的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发生了动态变化。三组的POD活性变化趋势类似,培养初期活性上升,后又继续下降,在10 d到20 d时,逐渐上升,并保持在90.0U·min-1·g-1·FW。其中,在5d、10d两个节点时,实验组1和2的酶活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三组的CAT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对照组的CAT数值一直在下降,到15 d时趋于平稳,保持在5.0 U·min-1·g-1·FW左右;实验组1培养初期CAT数值一直下降,直到15 d时,又逐渐上升;实验组2在0d到20 d内表现为波浪形变化,20d到25 d时,突然出现大幅度下降。三组的SOD活性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0 d到5d和15d之后,都是上升趋势,而5d到15d时,SOD酶活下降。其中,在5d、10 d和15 d这三个节点,实验组1和2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三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0~9.0 mg.g-1.FW浮动。其中,实验组1和2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在25 d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的大小关系依次是实验组2>实验组1>对照组。这些数据说明,在下胚轴离体培养的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实验组1和2中,酶活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更加显著,说明添加硝酸银和TDZ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植物离体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