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赤芍甘草汤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deepveinthrombosis,DVT)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药治疗的疗效和机理。本文是以赤芍甘草汤为治疗方剂,我们选择D-二聚体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以评价赤芍甘草汤治疗湿热瘀阻型LDVT的微观、客观疗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并为该病“病在脉者,调之于血”的治则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湿热瘀阻型DVT的治则和方药实现更加有机的结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阻型DVT患者60例(60条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条腿),口服赤芍甘草汤,同时应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针及华法林钠片。对照组30例(30条腿)应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针、华法林钠片,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量双下肢膝关节上下15cm处周径,然后计算出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及经治疗后消除的周径值,对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客观评估,并且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时及时监测血清D-二聚体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根据各项所得数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应用赤芍甘草汤组治疗湿热瘀阻型LDVT的总治愈率为43.3%,明显优于对照组23.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无性别差异,由于人体解剖因素,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导致其远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较右侧缓慢,故而本病好发于左下肢。治疗组D-二聚体在治疗后第一天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两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治疗后DD水平亦上升,第5天达高峰,而后呈下降趋势,经spss13.0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经治疗后患肢膝关节上下15cm处周径差值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经spss13.0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本研究是导师崔公让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提出了湿、热、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特点,脉络血瘀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拟定了本病急性期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并在此基础上组方赤芍甘草汤进行临床研究。经对比,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的消除患肢肿胀、疼痛等主要症状,D-二聚体较对照组更早地达到高峰。通过临床观察,可以推测赤芍甘草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机理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2)增强抗凝和纤溶的活性。(3)降低全血粘度,减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和释放,抑制血栓形成。本临床研究验证了赤芍甘草汤治疗湿热瘀阻型DVT的临床疗效,分析了“血”“脉”“血栓”“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崔公让教授治疗本病所采用“病在脉者,调之于血”治则的合理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