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艺复兴开启人的“自我”发现,主体性成为西方哲学的根基,“他人”(Other)成为“异在”。人类学先视他者(Other)为非西方的异物,后以之作为认识自我的参照物存在,再后来以他者作工具解析西方本土文化。社会学家关注主体社会,视他者为西方现代性的“殖民地”。本文将西方哲学中的“他人”纳入历史观视察做了政治哲学考察,从政治哲学视角考察“他人”,发现西方哲学是以“自我”为起点看待和对待“他人”,并形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复兴开启人的“自我”发现,主体性成为西方哲学的根基,“他人”(Other)成为“异在”。人类学先视他者(Other)为非西方的异物,后以之作为认识自我的参照物存在,再后来以他者作工具解析西方本土文化。社会学家关注主体社会,视他者为西方现代性的“殖民地”。本文将西方哲学中的“他人”纳入历史观视察做了政治哲学考察,从政治哲学视角考察“他人”,发现西方哲学是以“自我”为起点看待和对待“他人”,并形成了三种进路:一是借助“身体”以自我的意识推出他人的意识,二是以主奴辩证法将他人同一到自我,三是将异在的他人作为伦理关系进行定位和分析。第一种进路忽略了他人的异质性,第二种进路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第三种进路有乌托邦之嫌。自从笛卡尔的“我思”初步确立了自我的主体性原则,西方哲学将自我推到至高地位,主体性原则初步确立,这种主体性原则造成学理上和现实中的自我中心困境:在学理上,把自我当作主体,被经验主义置喙无法保证自我的同一性;在现实中,自然与他人被当作客体,面临主体性的暴政。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解构反而引发了对构建主体性的诉求,理解西方主体性困境,首先要反思和考察其背后的历史逻辑。“自我-主体”原则始于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人的兴趣和行为受到关注。到了近代,经历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正式确立了“自我-主体”原则,成为此后近代哲学关注的焦点。而人为自我设立“法庭”,需要以他人的形象作为对照。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要想获得真理性,需要有他人的承认,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在生死斗争中确立主奴关系,他人被奴化,此时主人和奴隶是显性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而奴隶经历劳动的教养与赋形获得了独立性,主人变得依赖奴隶去克服物的独立性,奴隶获得了自我意识,主人和奴隶成为隐性的阶级对立的关系。当奴隶意识到主人的武器其实是自己制造的,自己完全能夺过来反抗。主奴关系瓦解之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隐形的方式——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存在。人表面上获得了独立,然而又被物所奴役,资产阶级成了国家政权的代言人,人们让渡的权力反过来剥削、压迫自己,国家成为虚幻共同体,他人被物的关系遮蔽,人的主体性丧失。马克思构建了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实现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人”,从“抽象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这里的现实也就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主体,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构建了新的主体,这里的社会指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即许多人的共同活动,人与人形成新的关系——共同活动方式。马克思主要从历史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着手完成主体性的重构。这种主体的重构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治理需要满足个人利益(群众需求),又要增进公共利益,它涉及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需要运用制度手段去调和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建立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制度之治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共同体趋向于合作、融合的建设模式,也就是共同活动方式,不是“主客体”的治理体系将社会作为对象治理、管控,而是发挥主体间性,多元化协作管控。
其他文献
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之下,移动学习不断呈现新的变化,伴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逐渐“微”化。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课堂早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阵地,将微信引入学生的课外学习中,借助微信的便捷性与普及性等优势,能够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带来积极有益的体验。本研究以ADDIE模型为指导,在对初中生历史课外移动学习进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历史课外拓展学习平台,以
祁连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象台站在此分布稀少,尤其是高海拔山区缺乏足够的实测站点,限制了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再分析资料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再分析资料来弥补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大气环流是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需要对两者之间新的遥相关关系进行探究。本研究利用了祁连山区1980年至2019年19个实测气象台站的气温、气压、风速、降水数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以下简称民大舞院)朝鲜族舞蹈女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建设与研究自1963年至今,先后经历了三代建设者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代金艺华老师,第二代池福子老师,第三代崔月梅老师、高红女老师。每一代建设者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皆对教材有着执着的理念与追求。在多元的文化交流语境下和多变的时代发展压力下,她们始终在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单一与多元的碰撞中坚守教材的文化核心,并根据时
为引导中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2017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内容变化大,特点鲜明,这对新教材的教和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要求,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教育信息化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新要求,互联网+教育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微课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人才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即需要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中职课程在近些年也有了向应用化和职业化的转变趋势,这势必造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需要和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本文在满足中职课程不断发展的新要求背景下,在中职学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强调知识的多元化和建构型的注重学生实践与理论相
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和零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盐度梯度下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随土壤盐度的降低,土壤质量有不断改善的趋势。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壤盐度的降低而升高,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得,土壤电导率(盐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均呈显著负
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一个区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城市经济发展的雏形。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以夜间灯光数据和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检测和识别出覆盖济南全市范围的夜光梯度序列上的突变点,然后分别划定出济南市2013年以及2018年的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并应用景观指数和信息熵法对识别
“一带一路”的提议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一个伟大的部署和设想。近些年来我们既有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又有西方某些国家虎视眈眈的敌意和主观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需要开拓新的贸易渠道和贸易路径,需要发展扩大贸易朋友圈和影响圈,“一带一路”的适时提出,是划时代的伟大设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经济分工逐渐明晰,传统的货物贸易在爆发式的发展后,逐渐稳定下
交通运输系统的革新与进步,是引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出行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结构更新甚至重组的重要因素。自高速铁路开通以来,我国高铁的发展势如破竹,其运营里程已然跃居世界之首,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并打造出了世界级的中国高铁品牌。高铁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城市结构更新与重组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论文在基于前期国内外研究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向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当全球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时,我国都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扩大内需措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企业减负措施等。政策调整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原有环境复杂程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多项政策的不断调整中趋于增加。攀升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引发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