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汉语被动结构中“被”字的句法属性作出尝试性的分析,并讨论由此引发的汉语长/短被动句的差异。被动结构是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正如黄正德[1]指出的那样,如何分析英语中的被动结构现在存在的分歧相对较少,至少在同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下存在的分歧较少,但如何分析汉语被动结构的形成机制则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无可否认,研究英语被动结构的推导机制会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被动结构的分析,但本文将集中讨论汉语被动结构的句法推导过程。现代汉语有很多表达被动含义的结构,其中“被”字结构是本文着重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首先引出两种分析汉语被动结构的常用方法,即介词说和动词说。前者认为在汉语长被动句中,“被”字是介词,在短被动句中“被”则是助词或是附着在动词上的成分;而后者则认为“被”字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的差异在于“被”字对其补足语选择上的不同:在汉语长被动句中,“被”字选择的是一个子句,而在短被动句中,“被”选择的是动词词组。本文将会指出无论是介词说还是动词说都不能对汉语被动结构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以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管辖与约束理论下,本文打算从另一框架下对汉语被动结构作出分析。Chomsky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该方案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其中的最简探索(Minimalist Inquiries)和语段推导(Derivation by Phase)在新的发展中较具代表性。虽然国内有学者在最简方案的基本精神下对汉语被动结构作出过分析,但都存在问题。文章会从历时的角度讨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被动结构,目的在于分析汉语中“被”字结构的语法化进程,并指出汉语长/短被动结构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并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短被动结构间无必然的转换关系。本文还将运用语言类型的研究结论来证明汉语中的“被”字是功能语类而非实义词项。“被”字的句法属性将会被严格约束在Chomsky [2][3]提出的核心功能语类上,而不将“被”单列一类。具体地说,本文试图把汉语被动结构中的“被”字填入T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该T并非是表达时态意义的T,它是一个表示事件结构的标记词。汉语长/短被动结构的差异在于“被”所选择的v的不同:汉语长被动句“被”选的是v*,而在短被动句中“被”选的是v。本文将运用两种方法推导出汉语的长/短被动句。一是运用动词提升以及宾语移位两种句法手段推导出汉语的被动结构,并将指出这两种句法操作手段在推导汉语被动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种方法则主要依靠合并(Merger)的手段来进行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