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环境和职业有害因素中,放射性氡及子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氡及子体进入呼吸道后,由于其水溶性和适宜的脂水分配系数,约三分之一可通过呼吸道粘膜和血气屏障进入血液。本课题通过大鼠吸入不同浓度氡及子体的暴露,探讨不同剂量氡致直接靶器官(肺)和间接靶器官(外周血)损伤的生物学效应,阐明氡及子体对大鼠肺与外周血细胞损伤的相关性,为筛选氡及子体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 20只雄性SD大鼠置于HD-3型多功能氡室,吸入氡及子体的累积剂量分别达66、111、174工作水平月(work level months, WLM)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 alveolar lavage fluids, BALF),观察BALF中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变化。发现染毒组淋巴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而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同时对外周血的检测发现,血中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比例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说明BALF中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对吸入的氡及子体较为敏感。 使用试剂盒检测BALF上清液和血清LDH活力、GSH和总蛋白含量,发现BALF上清液LDH活力在111WLM剂量组显著增加,而血清LDH活力在各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氡及子体对肺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BALF最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血清中含量则明显降低,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提示血浆蛋白可通过损伤的肺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肺泡间质。 使用RT-PCR方法检测BALF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IL-6 mRNA的表达情况。发现大鼠吸氧及子体吸入对大鼠靶器官的损伤效应中文摘要入氧及子体后BALF细胞工L一6 mRNA的表达在174WLM剂量组明显增高,而PBMC工L一6 mRNA的表达在66WLM和174WLM剂量组都有显著增高,表明PBMC可作为早期反应的靶细胞。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BALF、肺细胞和PBMC的DNA损伤情况,发现氛及子体吸入能引起各类细胞的DNA链断裂,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同时,PBMC和BALF细胞DNA损伤之间存在正相关。 对大鼠支气管肺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从气管到肺泡都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且随着剂量增加,部分区域炎性细胞浸及肌层,还可见粘膜上皮脱落,粘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和灶性肺气肿。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吸入氧及子体后,间接靶器官外周血细胞和直接靶器官肺组织在DNA损伤以及总蛋白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试用PBMC DNA损伤和血清总蛋白为效应指标,以反映氛及子体的早期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