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中除了反酸、烧心这两个典型症状,胸痛这一症状也常常出现,由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发生的部位与心源性胸痛的疼痛部位接近,临床中常常误诊,且中医治疗上以中药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目的一个是通过中华医典搜索胸痹、胸痛、胸痞、胸满等词汇,对“胸痹”这一病名的病位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个是通过临床试验,将受试者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西药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予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针刺治疗,运用RDQ量表观察评估针刺督脉背段T3-T12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疗效,根据穴位压痛程度及其压痛阈值变化观察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压痛规律,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验证本课题组前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穴位及非穴位压痛规律,对受试者进行胸痛症状调查问卷,了解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发作特点以区分心源性胸痛,避免临床中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及误诊误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受试者,受试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广慈中医药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诊治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7岁,平均(48.17±11.16)岁;病程1年~18年,平均(6.23±4.07)年。西药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1岁,平均(54.03±11.93)岁;病程2年~19年,平均(8.23±4.9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予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服用方法为每日两次,每次一粒(20 mg),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治疗八周。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选取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分别在周二、四、六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八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在患者 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进行测定,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并对60例患者进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症状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进行比较针刺组RDQ量表评分较西药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各个症状评分(反酸、烧心、胸痛、反食)进行比较:两组各个症状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其中,两组反酸、反食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烧心症状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RDQ量表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患者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恶化病例。西药组患者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无恶化病例。愈显率根据痊愈人数与显效人数综合计算,针刺组患者愈显率为76.67%,西药组患者愈显率为3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针刺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总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次要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各个系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各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组内比较中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消化系统症状与循环系统症状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系统症状与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西药组降低(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后次要症状程度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46.67%,针刺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西药组治疗后T3、T4、T5、T7、T8、T9、T10、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治疗后T3~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6、T7、T8、T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8.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的疼痛性质与占比:具体包括八种疼痛类型,隐痛、刺痛、剧烈绞痛、憋闷样疼痛、烧灼样疼痛、胀痛、压榨样及濒死感疼痛、钝痛,其中,隐痛与刺痛占比最高,隐痛为21例占比35%,刺痛为20例,占比33.33%。9.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引起胸痛发生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点,餐后1-2h,夜间睡眠时,情绪不稳时,晨起醒来后,无明显规律,其中胸痛发生在餐后1-2h为22例,占比最高,为36.67%,夜间睡眠时为20例,占比33.33%。10.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节段,15min内,15-30min,30-60min,1h以上,一天不间断疼痛,其中,胸痛持续时间在15min内这个时间节段内占比最高,为18例,占比30%。1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5例患者存在端坐呼吸症状占比58.33%,其中,33例患者端坐呼吸后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占比94.29%。1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7例患者未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心源性胸痛相关药物,23例患者曾服用,占比38.33%,且65.22%服用后症状未得到缓解。1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原因:具体包括六种类型,餐后、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无明显诱因、卧位或弯腰腹压增高时,精神紧张,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等,其中,胸痛发生时无明显诱因患者21例,占比最高,为35%,进食刺激性食物胸痛患者15例,占比25%,餐后胸痛患者13例,占比21.67%。14.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12例患者曾有误诊史,占比20%,其中,11例误诊为心源性胸痛,1例误诊为消化系统性胃痛。15.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过去一年中胸痛发生的频率统计:每日出现一次胸痛患者最多,38例,占比63.33%,每周出现一次胸痛患者与至少每月出现一次胸痛患者分别为10例与9例,分别占比16.67%与15%,每月不到一次胸痛患者最少,仅3例,占比5%。结论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运用通督降逆法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疗效较西药组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效果更优,对于患者胸痛症状疼痛程度针刺督脉背段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组阈值提高更为明显。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特点与心源性胸痛症状特点较为相似,临床中易误诊误治,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具有一定规律性,为临床医生初步鉴别心源性胸痛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提供依据,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与经济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