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枯木竹石”这一绘画史上文人画家偏爱的母题历史做简单的梳理,并且参照后世画家对苏轼绘画艺术的理解,了解这一题材在画家文化世界中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文人画发展的一些侧面。其中关键问题是,“枯木竹石”何以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文人涉足绘画领域的途径,并在元代画家中广泛流行?本文把焦点集中在苏轼身上,以此为考察的中心带出苏轼“枯木竹石”形成的艺术资源,并且结合当时的文化风尚,如“文人爱竹”、“赏石风气”来解释。在苏轼的笔下促成了一种新绘画题材的发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独具智慧感染力的理论支撑和题材契机。关于此一题材的传承与发展则体现了文人画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如“书画同体”、“墨戏”等。本文从此二者间互动的关系切入,以赵孟頫(1254—1322)、“元季四家”、恽寿平(1633——1690)等画家的“枯木竹石”作品为例,来看上述观念在此题材上的实践和发展轨迹。最后从李衍(1245——1320)的“画竹”说起,探讨在文人画家对中国再现性绘画的态度,以及在李衍在中国再现观途经内尝试失败背后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