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渤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來,例如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壤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问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各种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通过改变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来影响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和位置,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有着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以深刻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沧州市渤海新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东出西联”战略的桥头堡,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沧州市渤海新区为例,在对沧州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沧州市渤海新区土地资源在2008-2012年的利用及变化程度,同时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并提出了生态服务价值修正模型,最终阐述了沧州市渤海新区的土地资源的布局和数量变化情况对该区域生态的价值服务量有影响。为沧州市渤海新区土地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8-2012年间,沧州市渤海新区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耕地面积略有增加,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下降较为明显,其他农用地和草地略有减少,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园地面积略有增加。上述变化表明了渤海新区在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未利用地、水域向建设用地和耕地流转。  (2)通过分析沧州市渤海新区2008-2012年间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五项指标可得:建设用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变化相对明显,呈现增加的趋势;森林覆盖率变化较为平缓,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利用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2012年,又出现了反转。土地利用率虽有所增加,但是还未达到85%,说明研究区土地后备资源较为充足,但开发较为困难。土地垦殖率、农业利用率变化较小,说明农用地系统较为稳定,动态性较小。  (3)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加以修正,主要包括地类的修正和粮食生产水平的修正。最终得出2008-2012年沧州市渤海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波动,并且各年份下降速率不同,建设用地的价值量由2008年的-4486.37万元减少到2012年的-6277.56万元,下降了1791.19万元,水域的价值量由2008年的36696.26万元减少到2012年的34363.10万元,下降了2333.16万元,下降幅度较大,而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然也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明显。其他地类生态服务价值略有上升或下降但变化较为平缓。  (4)沧州市渤海新区2008-2012年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于生态价值系数来说是缺乏弹性的。  (5)对沧州市渤海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度进行分析可得:水域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最大,约占价值绝对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他土地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度较小。  (6)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看土地利用面积与生态服务价值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和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的总价值量产生响应,同时相反,生态系统的总价值量也会对土地资源的结构等方面有着引导作用,促使研究区形成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新结构。
其他文献
目前多数图像处理算法都是针对特定的图像提出的,几乎没有一种算法对所有图像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同时,在国内兽医学研究领域中对动物骨髓病理图像的分析仍属空白,故本论文针对从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应用于低温共烧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简称LTCC)已成为当今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本文以添加了烧结助剂B2O3-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浅湖型湿地,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水系,具有缓洪、滞洪的作用。其入淀水量来自上游的九条河流,分别是北拒马河、南拒马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