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村发展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和地方对其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合作社数量逐年上升。然而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规范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农户严重的小农经济思想以及不完善的信用甄别制度,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使农户具有较高的违约倾向,给合作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分析合作社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社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和管理框架具有必要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沿着信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评估、评价和预警”这一逻辑主线,将合作社视为一个信用组合,从农户信用具有相依性的假设前提出发,尝试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全面剖析合作社信用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理,分析农户信用等级以及违约相依程度对信用损失的影响,信用违约传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合作社信用风险治理提供依据。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分析合作社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结合国内外信用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现状,为合作社选择适用的信用风险测度工具。第二,在农户具有违约相依的假设前提下,构建合作社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包括单个农户信用评级和合作社信用风险测度。第三,实证演示单个农户信用评级和合作社信用风险测度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测度模型仿真五类常规合作社中农户信用等级和违约相依程度对信用损失的影响。第四,在相依性研究基础上,构建动态违约传染模型,考虑违约相依程度、违约传染效率、合作社管理水平以及外部干扰项对违约传染速度和程度的影响,观察违约爆发期、违约比例。第五,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为合作社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设计系统性方案。研究结论显示: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转型时期,在农村经济运营中扮演的是具有社团性质的特殊企业,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研究其信用风险。影响单个农户信用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诚信评价指标,其次是自然因素。合作社整体信用水平不仅取决于单个农户的信用水平,还与农户间信用违约相依性有关。在信用水平一致的情况下,低相依性结构下产生高损失的概率明显低于高相依性,然而损失概率波动幅度却远远大于高相依性。当合作社中低信用等级农户占比较大时,信用风险传染速度较快,当合作社有效治理监督强度大于有效接触率时,会有效转化低信用等级农户,当风险传染系数、信用风险违约程度以及外部干扰强度较大时,转化速度会明显降低。因此,合作社需要在提高整体信用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农户间的凝聚力,同时提高组织的监督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