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的塑造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直关注的中心问题。教育可以通过人格范例来促成个体健康人格理想图式的形成,而这种人格理想图式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带着先祖的遗传特征朝向被认同的样子成长并变异着,它往往会使个体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朝向这种设想发展。但长期以来,人格教育外烁有余而内发不足、局限于“德”的建设而缺少个体关怀,忽视了完整人格中“情”、“志”等重要构成因素,造成了许多缺憾。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格被拓展到情感世界、自我实现(或达成志向)的个体关怀层面,成为以德、情、志为砥柱的多维立体构成。“情”、“志”的人格因素于个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生活的质量,于人类社会能促成进步,是人格教育的必要内容。 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天然血亲关系,在促成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学习(特别是母语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必定从精神上触及到该民族的文化而烙上该民族文化心理的印记。而中国古典诗文从一开始就与“情”、“志”结下不解之缘,诗文创作意图和评价标准都体现出情志并重的基本倾向。历代古诗文集合既简要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历程,又呈现出汉语发展的概貌,辐射出中华文明和社会演进。透过古典诗文,我们深入到文人内心世界,触到他们灵魂深处的渴求与失落、苦痛与慰藉……。历史人生的轨迹总存在着某种惊人的相似,尽管时过境迁,但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总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们要把握青少年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以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为目标,从“重修德立志、重情感体悟,重行为实践”的几千年诗教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始终贯彻尊重个体能动的原则、遵循创设情境原则和师生互动、注重情感交流的原则,以中国古典诗文中蕴含的情志因素为切入点,扎根于历史文化背景,充分开掘其中所透露出的大量人格教育因素,并与当下时代的背景相结合,形成一种人格范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成就感和品味语言的审美愉悦中“以诵体情,以辩明志”——“以情怡人,以诗言志”——“以情达志,以志立德”,使学生受到dA 硕士学位论文牡品$y Wn卫R’S’l”mSIS人格方面的儒染、浸润和熏陶,在探究、体验、学习中得到启迪,在人格成长之路上有所参照、有所辨析、有所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诗文教学中的人格陶冶如春风化雨都尽在“诵”、 “辩”、“品”为主体的多种实践活动之中、有意无形。此外,古典诗文教育作为外烁的有力因素,必须通过充分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档情”、“立志”、“化德”,实现人格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