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民歌并非仅以义字形式存在的出版文本而已,它更是以表演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的“活态艺术”。本文以以往研究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从表演的角度对叙事民歌的歌手(演唱家)、演唱行为、歌曲文本、演唱环境、观众和听众的参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除了导论、总结和附录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章构在导论部分除了交代选题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之外,主要介绍了表演学理论。并简单分析了以往叙事民歌表演研究的得与失。第一章分析研究了以往《叙事民歌即是文学》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叙事民歌研究不应该以《文本研究为主》,要以《表演研究为主》(不排除文本)的新的研究视角。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叙事民歌歌手(演唱家)(演奏家)。叙事民歌的歌手(演唱家),不仅仅是叙事民歌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更是创作者,在表演中进行创作。在叙事民歌的表演中他们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传承的重要载体,又是新传承的创造者。第三章从《表演的现实环境》和《表演的虚拟环境》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叙事民歌的表演环境。表演环境直接影响着歌手(演唱家)、演唱行为和歌曲文本甚至直接影响着观众和听众。第四章探究了表演者和赏析者(主要指现场的观众和听众)的互动。叙事民歌表演者与赏析者的互动直接影响着演出是否顺利进行和通过表演所形成的文本种类。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讲,与赏析者的互动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天赋与特长,也能成为他们吸引观众和听众的重要方法,甚至成为改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结构的方式。从听众和观众的角度来讲,他们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参与表演,来达到《经验的提升》。叙事民歌表演者与赏析者的互动往往超越了表演本身,甚至有时延伸成为《反对压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社会行为的互动。总结部分对论文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附录部分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列出了作者目前所掌握和搜集到的叙事民歌的文字集和其他形式的整理文本,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信息。二、列山了与论文相关的理论书籍,为民间文学今后的表演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三、对三次田野调查的部分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叙事民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