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困境是人类的生存困境,也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失衡困境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困境。生态困境不仅是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生态失衡问题的现实呈现,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个转折和再生的契机,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省,在道德哲学的层面系统地反思当今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根源,以期走出困境、走向生态和谐。
从道德哲学的形上视野考察生态困境的中心问题,一方面能够为此问题的探讨提供哲学的托载和统摄,另一方面又承继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积淀下来的宝贵的价值思想和伦理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紧迫性和实践必要性。上篇在“理论的态度”层面详尽探讨了生态困境的道德认识论根源,在“精神自由”与“解放”的理念引导下,人类应当实现“类本质”的觉醒,以“类本质”的精神价值理念规范生物本能的生命冲动,追寻生命的“自由”之境。为此在“理论的态度”层面着重分析了“自然观”、“科技观”以及“人性观”的困境认识根源,并相应地提出了走出困境的伦理对策,即借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寻归共生和谐的天人关系,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在分析“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的基础上,阐明“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建构“科技理性——生态理性”的合理生态体系,使“科技理性”成为“生态理性”。在追溯引发生态困境的人性观的前提下,分析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以理性与价值整合的人性设计理念,进行生态人格的重塑,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新人性观。“精神自由”具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道德认知层面的“理论精神”,一是道德意志层面的“实践精神”。为此下篇着重探讨了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过渡与转化环节,即应对生态困境的“实践的态度”,从分析生态世界最为严峻的实践难题出发,即“伦理的实体”往往作为“不道德的个体”去行动,从而造成需要加以警醒的“伦理——道德”悖论,认为通过“个体——集体——实体”的提升和“实体——主体”的转换,使生态自然世界的“伦理的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去行动并成为“道德的主体”,才能扬弃生态视域中的“实体个人主义”,超越“伦理——道德”悖论。在此基础之上,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伦理“冲动力”,在把握“冲动”的情感形态即“伦理感”与“道德感”的前提下,肯定“以情摄理”的伦理合理性,推动现实而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与伦理——科技生态的整合,建构“冲动力的合理体系”,向生态文明迈进。“和谐”是道德哲学的本质规定性,生态自然世界由“冲突”走向“和谐”,通过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的文化解释和价值承诺,由此建构“精神自由”的生态“和谐”,实现生态价值世界与生态自然世界“和谐”的辩证复归,从而超越困境,“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