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玉米纹枯病菌融合群测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是当今对玉米危害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病害。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杂交品种的广泛应用,施肥量的加大以及种植密度的提高,导致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日趋严重。本试验对四川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玉米纹枯病材料进行融合群鉴定、致病力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四川省92个乡镇的381份玉米纹枯病材料中分离纯化得到128个立枯丝核菌菌株。通过与AG1-IA的菌丝融合情况观察,其中125个菌株菌丝与标准菌株菌丝融合,仅3个菌株菌丝与标准菌株菌丝不融合,各占97.66%和2.34%。不融合的菌株为104号、109号和119号。2.本试验用3个玉米品种,对129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用SPSS 20.0对供试菌株的病级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之间、玉米品种之间、供试菌株与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了菌株的致病能力取决于菌株、品种及其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供试菌株之间进行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根据0.05显著水平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中、弱三个类型,分别所占百分比为26.36%、27.13%和46.51%。且除去菌株总数较少的个别地区外,其余各个地区均有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因此,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差异与其采集地无明显关系。3.本试验通过ISSR分析方法对从四川省不同地区采集得到的128个菌株和1个标准菌株AG1-I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从35个供试引物中筛选出了9个条带清晰、多态性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出条带99条,其中多态性条带79条,多态性比例为79.8%。根据UPGAM法构建的树状图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69处可将菌株分为3类:菌株数量最多的为第Ⅰ类; 119号菌株为第Ⅱ类;109号菌株为第Ⅲ类。在相似系数为0.72处又可将第1类分为4个小组。通过研究发现: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52-0.95之间,说明这126个采自不同地域的AG1-IA融合群菌株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不同地域的AG1-IA融合群菌株之间既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也存在着相似性,其中,采自广安和雅安的菌株大多数分布在第1小组的第1亚组,采自内江的菌株分布在第1小组的第1亚组和第2小组,采自自贡的菌株分布在第1小组的第1、2亚组。其余采自同一地区的菌株分布在各个小组当中,没有较好的聚类在一起,同时,采自不同地区的菌株聚类到了一起,这说明了AGl-IA融合群菌株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差异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没有明显的区分开,每个小组、亚组中均有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因此,试验表明ISSR分析不能有效的区分不同致病力的菌株。
其他文献
学位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化学者,其散文作品多追溯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并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独具特色.余秋雨先生善于用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化底蕴将历史展现在读者面
本文以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ehulsky)、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bricius)、赤拟谷盗(Triboliumconfusum Herbst)为试虫,筛选了瑞香狼
桃蛀果蛾复合体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complex是我国以及东亚地区重要的果树害虫,严重危害苹果、大枣、山楂、桃、杏、李等多种果树的果实。 本研究以杏、桃、苹果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sp.)可侵染多种植物,是很多植物维管束病害的病原真菌,常引起枯萎病,是重要的真菌类群。开展的功能基因基因组学研究,对于了解镰刀菌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机
本文在文献研究、实证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对湖南卫视13年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其由最初以时政新闻立台到明确提出“快乐中国”的转型历程可分为“娱乐”起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