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丽水市,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木(竹)材加工和食用菌两大资源型产业是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这两个产业的发展,阔叶林资源利用量巨大,现有资源不堪重负,大力发展速生高产、短轮伐期的原料林,已成为当地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和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鉴于此,本文开展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研究观察分析了从10个地区采集的23个速生树种的种子出苗率,建立了各个树种的苗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23个种源的地径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苗高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对营造的木荷、枫香、马褂木、南酸枣、恺木等速生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主要营林技术措施的效应分析为依据,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调查分析表明:在立地条件优越的龙泉、遂昌等地,各个树种都表现速生、丰产;加强抚育是提高林分生长量与生物量的重要措施,密度对增加早期产量的具有显著的影响。枫香以龙泉兰巨乡的蜜蜂岭点的林分生长最快;马褂木以遂昌新路湾小马埠村点的林分生长最快;南酸枣以遂昌三仁排前村上晃点林分生长最快;木荷以在兰巨乡蜜蜂岭点的林分生长表现最好;桤木在各立地均速生丰产,但以龙泉兰巨乡的蜜蜂岭点林分生长最快。根据树种生长特性,将各试验地的工业原料用材树种的栽培与管理等技术进行总结优化,提出相应的优化栽培模式。以枫香为例,采用优化模式栽培,选择南或东向,海拔200~300m,坡度为20~25°的中、下坡,土壤红壤,厚>80cm,肥力好的山地,采用2×2m的株行距壮苗造林,经抚育管理,2-9年可作为原料林采伐,胸径可达到3.4~15.3cm,树高可达3~3.5m,林分树干鲜质量2698-12141kg/亩,木材粗收入为1618.8~7284.6元/亩,木材年平均收益809.4元/亩/年。3.研究在丽水莲都区的碧湖镇的河滩地上开展了杨树、复叶槭、南酸枣等15个树种的造林试验,判断适生的工业原料林树种,总结造林管理技术,优化栽培模式并构建适合在河滩地生长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杨树8个不同无性系的2年生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除102/74杨生长表现比对照35/66杨差,其余的杨无性系表现均好于对照;其它阔叶树种比较适宜在滩地生长的树种主要有苦楝、复叶槭,香椿在河滩地生长的适应性较差,而桤木、毛红椿等,因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应,生长不良而全部死亡。种植河滩地立地条件下生长适应性强的杨树无性系,进行施肥量、造林密度等栽培关键技术试验,依试验结果构建集约栽培经营模式是造林初要施用基肥、造林密度为167株/亩,施肥量200g/株,配合各种抚育管理措施。2008年末将调查结果进行计算,杨树平均胸径为11.4cm,平均树高为12.4m,按167株/亩林木计,其蓄积达9.98m3,年均蓄积为2.0m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