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和随访,研究中药温阳化瘀内外治法治疗输卵管炎性(tubalfactor infertility, TFI)阻塞性不孕症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等情况,并随访其妊娠率,客观评价和坤方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的临床疗效。2.通过研究和坤方对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模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客观评估其治疗的效果。3.通过研究和坤方对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性不孕模型中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热休克蛋白60(HSP-60)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4.利于临床推广,为新药及中成药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1.输卵管炎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和坤方组32例、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31例、同期空白对照组32例。和坤方组单纯口服中药治疗,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是口服中药加灌肠治疗,1个月为1疗程,连用3个月,空白对照组未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结果及其不良反应,随访各组别的妊娠率,共随访半年,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的方法加以分析患者病情变化且进行统计学分析。2.SPF级SD雌性大鼠60只,8-12周龄,体重180-200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粤)2008—0002。整个实验过程采用动物自然饮水和正常喂养。随机分成和坤方高、中、低剂量组、造模组、空白组。其中,除12只作为空白组外,其余48只为模型组。用“生殖道混合菌接种法”诱导大鼠慢性输卵管实验动物模型,2周后检验造模结果。待造模成功后,分别施加低、中、高剂量的和坤方进行灌胃,空白组及造模组施加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5天。于第15天将大鼠处死,肉眼仔细观察大鼠双侧输卵管的形态及其炎症情况,留取大鼠血清及双侧输卵管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应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HSP60的水平。结果:1.和坤方组、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空白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8.13%、87.10%、15.63%,和坤方组、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和坤方组与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和坤方组、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空白对照组的妊娠率分别是28.13%、41.93%、6.25%,和坤方组、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与空白对照组妊娠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和坤方组与和坤方加和煦灌肠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造模2周后,随机抽取样本发现双侧输卵管充血水肿、不同程度的管壁管腔增厚、与盆壁轻度粘连,管腔不同程度阻塞,使用“亚甲蓝”溶液进行双侧输卵管通水提示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或远、近端不同程度阻塞。说明使用生殖道内“混合菌”接种法复制大鼠炎性阻塞性不孕模型成功。4.经ELISA法检测,和坤方高、中、低组与模型组比较,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模型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含量,其中,和坤方高、中剂量组分别与单纯模型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故由此说明和坤方高、中剂量组对大鼠输卵管炎性不孕血清中TNF-α、HSP-60的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1.中药和坤方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其临床有效率及妊娠率,和坤方与外治法(和煦灌肠方)联用,进一步的提高临床疗效。故中药温阳化瘀法和坤方与外治法(和煦灌肠方)联用对于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2.“生殖道混合细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复制大鼠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模型。3.实验研究证明和坤方对大鼠输卵管炎性模型中输卵管的充血水肿及管腔增厚等炎症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4.和坤方的高、中、低剂量组均不同程度降低输卵管炎性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HSP-60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