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并迅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中国速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发展降速提质,我国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时期。经济转型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此产业结构一旦出现偏差,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增速也会出现许多问题,进而可能引发产业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地方官员掌握着大量政治和经济资源,地方官员作为权力代表,个人特征各不相同,个人特征又是其政策偏好的主要导向,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官员变更则会导致产业政策不连续性增加。因此,有必要探究地方官员变更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推进官员人事制度的改革、减少官员变更引起的地方政策不连续,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本文选取了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对地方官员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我国在2003-2016年的14年间,平均每年有26.86%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发生变更,其平均任期为4.37年。此外,这14年间我国地方官员并未显现出年轻化态势,但地方官员学历明显提高,而且地方官员的异地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基于此,本文从地方官员变更、官员异质性和官员变更类型三个方面实证研究了地方官员变更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会受到地方官员变更的影响,两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地方官员变更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消极影响;(2)官员异质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地方官员任期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即适当延长官员任期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过长的任期则会抑制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官员文化程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官员上任年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官员变更类型方面,相比于本地升迁,异地调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更强的促进性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实证分析所得出的具体结论,同时结合我国地方官员变更和产业结构升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