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深陷“垃圾围城”困境,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宣传垃圾分类,形成社会共识,对促进社会成员接受垃圾分类的新思想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学者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对垃圾分类的影响,对传播的中间环节——再传播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从垃圾分类信息传播的再传播环节入手,选取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个体创新性、环保意识、环境风险感知、内容趣味性、利他动机和社会体系八个自变量,提出大学生对垃圾分类信息再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422份有效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并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垃圾分类信息的再传播意愿高,但实际再传播人数偏低。(2)在人口统计学中,不同性别、学科的大学生对垃圾分类信息再传播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区域、户籍所在地的大学生则无明显差异。(3)创新性高、环保意识强的大学生更愿意传播垃圾分类信息,且传播内容主要以实用性、趣味性为主。(4)在大学生对垃圾分类信息的再传播意愿影响因素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个体创新性、环保意识、内容趣味性、利他动机以及社会体系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再传播意愿,其中社会体系、环保意识、内容趣味性对大学生的再传播意愿的影响较大,利他动机和感知易用性较小,而环境风险感知对大学生的再传播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得到以下启示,以促进垃圾分类信息的再传播:一是加大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的社会传播体系;二是加强环境教育,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课程;三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科学设置分类议题;四是传递实用有趣内容,激发大学生再传播热情;五是深入挖掘意见领袖,增强垃圾分类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