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211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镇用地盲目扩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质量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武汉城市圈作为承接东西的第一大城市群,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长江中游,湖北省东部,城市密集度高,经济基础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据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2009年底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5.8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总数2999万人,生产总值8000.41亿元,武汉城市圈以湖北省31%的土地创造了60%的GDP,养活了52.43%的人口。随着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系统的建成,水陆空等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不断完善,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乡相互作用网络”的日趋成熟,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城市圈相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其土地利用效率差距较大,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34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搜集自武汉城市圈建立以来的历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建立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空间因素加入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武汉城市圈03-09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最后得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将评价等级作为属性数据导入ArcGIS9.2,得到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分布图。最后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历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尝试找出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利用水平的方法,为遏止城镇土地的粗放利用,实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源泉,而耕地则是土地的精华,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国民经
本论文选取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南北横断面上的环县、西峰、长武和渭南四个剖面,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对四个剖面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中的钾长石/斜长石相对含量比值(K/P比值)进行分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对可能发生不同危险程度洪水灾害下对研究区所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是洪水灾害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反映,对于减灾防灾决策和管理非常重要。
因式分解,也可以叫做分解因式,是多项式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是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的方法灵活多变,技巧性强,笔者就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教学要领进行了探讨与总结,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学好因式分解的先决条件  明确因式分解的意义是学好因式分解的先决条件。到底什么样的变形才是因式分解,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要求?如果对这些都不明确的话,是无法正确地进行因
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头号环境问题,众所周知,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而要制止水土流失的恶化,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是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