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庭院的环境共生型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有远见的学者早在20世纪中期就敏锐地感受到机械工业时代和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困惑,ASLA前主席约翰·西蒙兹1961年便在出版了富有远见的《景观设计学》第一版,呼吁每一位读者关注自己的周边环境,清醒地认识设计师的责任,教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1959年我作为建筑师开始设计创意活动,至今已经37年了。在这37年中,我一直对‘机械时代’提出质疑,并预言‘生命时代’建筑的到来”;美国摄影师萨姆·埃布尔在《大地的诗》中也用图片和文字记载了他30多年中遇到的花园与庭院,他在序言中写道:“……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看见花园,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意义……因为人们将花园之诗置于生活的中心。”殊不知,原本属于每个家庭的花园已经成为记忆。   传统庭院是中国人美好的记忆,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地域气候所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伴随着传统建筑一脉相承地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往日隐逸的风景,如今现身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不同职业的人们包括建筑师、艺术家及文学家,都在不同角度描绘与解析传统庭院。传统庭院不同于任何形式的现代主义的建筑,是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空间体系,作为设计从业者,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解读它在新时期的应用价值。   中国传统庭院的院墙、门窗、屋顶、屏风、照壁、天井、廊道等立体地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界面空间体系,庭院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与宇宙观,是所有自然与人文环境因素的共生体,因此中国传统庭院具有鲜明的环境共生属性。   本文以界面空间为切入点,搭建了一座连接中国传统庭院与当代室内设计的桥梁,基于对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解析,结合当前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研究得出适用于现代空间的环境共生型界面空间设计策略,即空间连续性设计、天然性设计及节约性设计,研究实现了传统庭院从鉴赏到应用、从概念到方法、从现象到实践的多重转换。此外,本文基于大量的实例研究和设计实验,总结出了相关设计方法和程序,探索如何运用以上策略开展、推进与完成设计。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历史中的一个片段。  长久以来,中国许多剧种的声腔亲缘与类属问题模糊不清,未能完全厘清和梳理。但在以往的声腔研究中,多关注全国范围内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