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伴随而来一定的城市问题。植被区、土壤层等自然地表形态骤减,下垫面性质突变致使城市内涝现象严重,各个地区“看海”的现象时常发生,无序的城市开发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逐渐突出。自2012年4月,“海绵城市”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至2015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三部委确定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此时,如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满足建设要求,评价海绵城市项目的综合实施效能成为了现阶段海绵城市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课题的开展基于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对海绵城市建设与应用的大量研究,积极响应我国从宏观角度提出的《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试行)的要求,从基层出发着眼于青岛地区的海绵社区综合效能的评价。首先,论文详尽地说明了以渗透、截留、转输、储存为技术特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体系在海绵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包括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定义、设计参数以及应用效果等。其次,明确了海绵社区综合实施效能的评价原则,并进行评价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出反映海绵社区综合实施效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能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16项具体的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通过对权重分析方法的比选,最终选用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结合Super Decisions软件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相关的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构建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等级的划分。最后,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海绵社区综合实施效能的评价模型,对青岛某生态园海绵社区的综合实施效能进行评估。其中借助了SWMM模拟软件对青岛某生态园海绵社区建设前后园区内的降雨水质、水量等控制效果进行模拟分析。最终得出的评价得分为90.02分,评价等级为Ⅱ级,即该海绵社区具有较好的综合实施效能。另外,本研究基于Visual Basic语言进行海绵社区综合实施效能评价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海绵社区综合实施效能评价过程中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的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