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不同深厚型低涡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之前对于西南地区低涡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机理研究,指出之前对于我国西南地区低涡系统如高原涡、西南涡在其结构上认识的薄弱点,如认为西南地区的低涡系统为浅薄系统。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一类深厚型低涡系统的环流背景、热力动力结构、涡度收支和能量转换等方面进行分析,挑选出两个典型个例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环流背景方面,两次深厚型低涡的发生发展与高层南亚高压、东部大槽有关,都发生于南压高压位置偏西、强度偏弱,东部大槽深厚南伸明显的时期。(2)在动力结构上,深厚型高原涡向上发展,中心轴线垂直,形成阶段辐合弱,涡区内主要为下沉运动,正涡度区深厚;深厚型冷涡向下发展,中心轴线由随高度降低向东南倾斜逐渐转为垂直,水平风场结构呈非对称性,上升运动不断增加,正涡度区也向东南倾斜。(3)热力性质上,两次深厚低涡都具有分层性,在200hPa等压面上为暖性,暖心的形成与南亚高压暖平流有关,200hPa以下为冷性。深厚型高原涡由于初生时是暖性低涡,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为冷性,且不同高度的冷性结构形成顺序不同;深厚型冷涡在向下发展的过程,冷心已经先于低涡形成,并位于低涡西侧,之后低涡向冷心发展。(4)两次深厚低涡过程都加剧了大气不稳定条件,引起了强对流天气,但由于水汽条件和低涡热力性质的不同,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也不同。(5)在深厚型低涡发展过程中,深厚型冷涡不同高度上的低涡发展因子不尽相同,但都与水平辐合关系密切,其次与垂直输送有关,但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高度仍有区别。(6)在低涡能量演变中,深厚型高原涡由于产生强降水天气,其凝结潜热的释放和高层高动量空气随高空急流下沉支传递到中低层,对维持该高原涡的有重要作用。深厚型冷涡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扰动动能和扰动有效位能的下传,特别是扰动有效位能的下传,对中层高扰动有效位能的维持作用重大。但是在深厚型冷涡的不同阶段,其扰动动能和扰动有效位能的主要发展因子并不一样。
其他文献
伴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电力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而电源基础设施的落后,引发了用电高峰期电力紧张的问题,导致出现拉闸限电、高峰错开等问题的出现。基于环保要求,用电需
目的建立1种简便的正常大鼠腹膜透析动物模型.方法应用SD大鼠,实验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4.25%腹膜透析组、1.25%腹膜透析组.自制透析管是经腹部植入后从背部引出,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