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照应词的认知分析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g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时间、地点在语篇中的某地方再现时,言语的发出者可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示它与第一次出现的那个表达式所指相同,简称照应或回指。关于照应的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人们对照应的认识和研究贯穿了语言学发展的整个历史。照应关系(又称回指),是人类语言中的最普通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用一系列的语言符号来替代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实体的对应关系,即所谓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照应的分类形形色色。从根本上讲可以分为篇章内照应和篇章外照应。前者又可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前照应(又称前指)和后照应(又称后指)。本文以前照应为研究对象。 传统的句法研究把照应定位在相互代词和反身代词上,并限于小句的范畴,照应的功用也只限于取代其先行词的句法作用之上。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功能语法和篇章语言学的出现,人们愈发意识到照应关系的重要性,Halliday(1976)把名词的省略甚至是超越句段的语义关系称之为照应关系。之后国内也出现了关于汉语指同(廖秋忠,1986)和零行回指(陈平,1987)等的研究。至此,对照应关系的研究终于完成了从句际到篇章的跨越。 本文将篇章中的照应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语言学对照应现象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回顾句法,功能,语用等重要的回指理论入手,利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可及性理论和观念参照点模型以及语言与现实的同构性等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选取了英文和中文共10篇记叙类文章建立语料库,对英语和汉语中的照应现象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找出了两者间在照应词的选择和使用规律中的异同,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此进行了解释。 分析表明,英汉两者在指称语篇中处于活跃状态的实体时往往倾向于选用高可及性的照应词;而照应词的选择与所指对象的性质有关联,当所指对象为具有生命力的实体时,高可及性的照应词出现的频率高于非生命实体。 进一步分析发现,英汉的照应词在选用和使用频率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从零照应,定冠词,指示代词以及人称代词等四个方面对照应词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对比分析从而勾画出两者在语篇照应词运用中的主要差异。 文章最后指出:英汉的照应词的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外语教学,而且将来还可以解决机器翻译中语篇缺乏连贯的难题。当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有关照应词的问题。片面地依赖认知能力来寻求问题答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此,对照应词的研究既要考虑到认知主体的因素,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表层特征。
其他文献
《探险家沃斯》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怀特的代表作。尽管澳大利亚文学在我国是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这部小说已备受瞩目并引发各种文学评论。通过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部小说的主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各行业领域内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企业在进一步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越发依赖于机械、设备的运行使用,由此
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著名长篇小说《无形人》自1952年出版以来,声誉至今不衰,目前已被奉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名著。 小说通过主人公—无形人,提出了“我是谁?”,
本论文选取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詹姆斯·韦尔奇、路易斯·厄德里克和杰拉德·维兹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小说中塑造的恶作剧者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生存策略的
博格兰德和德莱斯勒将语篇定义为满足语篇性七项标准的交际事件,他们提出的七项语篇性标准涵盖了语言本身及语言之外的诸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将语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