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深深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其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动形象地折射出美国现代化过程中个体的感受,向我们生动呈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处于转型时期美国社会的全景画面。那个时代以追求喧嚣、名利、金钱为主流,放荡的性行为、欺诈等不道德行为成为“喧嚣时代”的代名词,作者也因其生动记录了浮华世象掩盖下人们生活的腐化、堕落以及精神的严重空虚,而被誉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因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而成为美国文学的典范,也因其叙事手段的多样性、文本的多义性及其深刻的历史记录享誉世界文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种文学理论的涌现,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研究摆脱了以往从作者生平解读文本的传统窠臼,许多专家、学者重新从新的理论视角去解读。其中有运用女性主义观点批判小说中女性生存状况,有运用社会文化角度探讨消费主义;还有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去解读文本。总而言之,对这部小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梦的独特阐释、别具一格的叙事技巧和文体风格等方面,但很少有批评家和文论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去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是从后解构主义发展而来的心理学说,它主要关于自我的建构、自我身份的确立;父亲之名及其象征意义;镜像误认以及镜像认可的一种理论。 论文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掘盖茨比悲剧的深层原因,详细考察主人公梦想失败的自身因素,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解读途径,以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究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拒绝父亲之名的存在以及镜像混淆及误认,从而一直生活在现实和镜像之间的混乱状态之中,最终导致无根的状态和自我的迷失。 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并就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和理论视角进行简要说明,其次回顾了国内外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论文第二部分讨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部分的自我形成、父亲之名和镜像误认。论文第三部分讨论由于盖茨比拒绝父亲之名的存在以及试图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而未果导致的无根状态。第四部分探讨盖茨比因镜像误认而产生的混淆。第五部分得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是源于自身的结论。
其他文献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以她生活的老纽约为背景,描写了纽兰·阿切尔和艾伦·奥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与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及黑石一雄齐名,至今还活跃于文坛。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通常以冼练的文风和对人内心世界的
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正是他带领美国戏剧走出了一味的情节剧和闹剧的俗套,开辟了美国现代戏剧的先河,并目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