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运行效率既是地区经济、财政可持续发展强调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和地方债务风险膨胀的内在核心。本文基于财政运行效率,重新讨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地方债务风险的关联影响和依赖条件。债务风险作用机制理论表明,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和政府职能框架下,地方政府的发展融资化和资金债券化进程加快,促使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如果无法保障财政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将造成政府财政运行困难,地方债务风险恶性膨胀,从而无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使用我国2008-2017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首先,自2010年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逐年递减,总技术效率年平均水平“有效”的地区仅占比16.67%。区域间呈现中部地区效率最高,东部地区效率次之,西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总体格局,且2017年除云南外的“无效率”地区均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职能发挥的不匹配,导致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其次,在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和地方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检验中发现。第一,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与地方债务风险之间的影响或依赖关系可能随条件改变发生变化,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在地方政府新增债务规模对地方债务风险扩大作用的有效抑制方面效果显著;第二,在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下,可以通过地区市场化水平、经济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地方政府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金融深化程度等外生依赖条件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对地方债务风险扩张的可能性;第三,对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进行分类,一般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专项债务在自身特殊性原因下,其与债务风险之间的影响研究更为复杂且难度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