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中“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这句话对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有极高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通过总结中医基础理论中脾脏的作用及其病理辨证,阐述脾脏各种病证发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为此,本文拟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在中医耳鼻咽喉科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依据。一、以脾虚理论为切入点,对古今中医药文献,历代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及医史进行系统整理,理清“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解释及发展背景和脉络;二、在上述基础上,准确而深刻把握历代各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相互影响与联系,运用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各种疾病的脾虚辨证及理法方药的统计总结,阐述脾虚在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意义和内涵。三、最后,阐述脾虚各证在中医耳鼻咽喉科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当代医家的典型医案作为进一步的佐证,以期为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并为临床辨证提供一些建议,以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