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的制备及其保护效果的评价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不仅广泛的存在于土壤、粪便以及污水等外界环境中,也是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在一定的条件下,产气荚膜梭菌可在动物肠道中迅速增殖,引起畜禽的产气荚膜梭菌病。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进行分型,可将其分为A、B、C、D、E、F、G七种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G型产气荚膜梭菌在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zing Enteritis,NE)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从2020年元旦起,随着我国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G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率逐渐升高,这给我国的禽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安全、高效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来预防和控制鸡NE。首先,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在产毒培养基中的最佳培养时间进行了探索,确定最佳培养时间为8 h。接着将产毒后的菌液在4℃下高速离心,取其上清过滤除菌后得到天然的外毒素。然后检测了两个G型菌株的外毒素对小鼠的致病力,筛选出了毒力较强的7a9-2菌株做为制备疫苗的候选菌株。最后用甲醛对过滤除菌的天然毒素进行灭活处理,确定了最佳灭活条件为37℃、0.4%的甲醛、灭活72 h。将水相(灭活的外毒素)与油相(白油佐剂)按照1:2的体积比例混合制备成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再对制备好的疫苗进行物理性状、安全性和无菌检验。本研究将160只1日龄的三黄鸡,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0只。A组为一免对照组、B组为一免组;C组为二免对照组、D组为二免组。由于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因此本实验的攻毒实验选用球虫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同感染。B组在第7天每只鸡免疫0.5 m L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A、B组在第25天每只鸡口服1 m L鸡球虫卵囊(22000孢子囊/m L),在第29、30、31、32天灌服G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浓度约1×10~8CFU/m L,2 m L/只鸡)进行感染,早晚各一次。D组在第7天每只鸡免疫0.5 m L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在第28天每只鸡免疫1 m L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C、D组在第46天每只鸡口服1 m L鸡球虫卵囊(22000孢子囊/m L),在第50、51、52、53天灌服G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浓度约1×10~8CFU/m L,3 m L/只鸡)进行感染,早晚各一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饲喂全价颗粒饲料,A、B组饲养周期为42天,C、D组饲养周期为63天。每天对鸡的采食情况进行记录,每周进行体重称量,最后对其生长性能进行统计。每周采集血清,用于抗体检测。在攻毒后的第2、4天每组随机挑取6只鸡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化,进行病变评分的统计。最终实验结果如下:1.肠道病变评分:A、B组在34、36天剖检时,发现A组比B组肠道黏膜病变严重,A组的发病率为58.3%,B组的发病率为16.7%;C、D组在55、57天剖检时,发现C组比D组肠道黏膜病变严重,C组的发病率为33.4%,D组的发病率为8.3%。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疫苗免疫后可以显著降低肠道的病变程度。2.生长性能:通过比较发现,A组体重显著低于B组(P<0.05),C组体重极显著低于D组(P<0.01)。在平均日增重上,B组比A组提高了16.3%,两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D组比C组提高了9.2%,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平均日采食量上,A组与B组差异性不明显,C组与D组差异性也不明显(P>0.05);在料重比方面,B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D组显著高于C组(P<0.05),但A组与C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B组与D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疫苗免疫后可以有效地减缓动物生长性能的下降。3.G型产气荚膜梭菌抗体检测:首先把G型菌株的外毒素作为抗原,探索了间接ELISA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确定了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4μg/m L;其他条件如封闭条件、样品反应时间、酶标二抗反应时间参照了林晓佳探索的条件,显色条件参照TMB单组分显色液说明书,最终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检测实验鸡血清中的抗体消长规律。将待检血清稀释100倍后,间接ELISA结果表明:一免组前三周抗体水平上升较快,抗体水平可达6.34×log2,攻毒之后,第4周抗体效价达到最高水平,最高可达6.83×log2,但在第5周抗体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二免后连续检测了5周的抗体效价,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攻毒之后也呈上升趋势,最高可达8.34×log2,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二免后抗体水平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本试验制备的G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免疫后不仅可以使鸡获得较高的抗G型外毒素的抗体水平,还显著减轻鸡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后的肠道病变,减缓其生长性能下降,对鸡NE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培养外语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准确运用符合目标语所在语言文化下社会规范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成功跨文化交际的互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因此,我们提倡在外语教学中汲取会话分析的方法论精髓,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为了展示听力教学中互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随机选取《英语听力教程》中的三段会话材料,按照Gail Jefferson的转写体系进行转写;从会话分析视角出发,以序列组织中(非)优
目的 观察中药川芎提取物和复合配方(含川芎,生姜,侧柏叶,人参,丹参,何首乌)局部外用对C57BL/6雄激素性脱发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以及机制初探。方法 采用背部施加睾酮溶液连续21 d的方法诱导C57BL/6小鼠雄激素性脱发模型,肉眼观察涂抹不同浓度川芎提取物及复合配方物后小鼠背部皮肤的颜色变化及毛发的恢复生长情况;测定给药后小鼠新生毛发的长度、覆盖率评价对毛发生长的影响;通过皮肤测试仪测定小鼠皮
<正>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主编:董奇副主编:张云运、吴洪健、任萍、陈师韬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受教育部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领衔的专家团队研究编写了《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中学版)。该系列图书由基础教育司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期刊
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障碍的诊断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语言理解理论考察了英语听力过程中听力理解障碍的因子构成,探讨了听力理解水平和听力理解障碍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听力理解障碍由感知、解析和运用阶段的障碍因子构成;中国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各阶段的听力理解障碍程度具有共同之处,感知阶段障碍程度最高,其次是运用阶段障碍,解析阶段障碍程度最低;学生听力理解水平越低,感知、解析、运用三个阶段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玻璃已由过去单纯的实用性材料朝着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等方向发展,这一特殊材料已成为艺术创作的媒介之一。因此,玻璃材料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两种材料结合的创作也会呈现出多种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给艺术家留下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当然,在玻璃材料和陶瓷材料结合运用时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将形式美法则与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方式结合
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适应各种考试和毕业的需要,更是一种提高个人认识和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教师授课模式一定不能单一化,需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实行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适应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目标,混合式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
无菌采集青海玉树地区牦牛源腹泻粪样,利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动物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48份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14株,其中10株为A型,4株为C型。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对部分分离菌系统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YS-1(MW980090)与印度豹源(MN326666.1)产气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通过引入新型农业主体进入农地,在释放农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农地遭遇了各种市场风险,比如在以家庭承包方式流转的土地经营权在实践运行当中,土地经营权人会因各种原因而忽视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或是不负责任的耕地抛荒等行为,为此《农村土地承包法》新增了土地经营权收回制度,其对于规范农地流转、规制土地经营权人行为,保护承包方利益以及集体耕地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