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有何不同,研究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肺癌组患者23例,均为拟行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5岁。病例选择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并同时排除患者患有其他心、肾、肺疾患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正常对照组27例,均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0.4岁。
2治疗方法:所有确诊患者均行常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其化疗方案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确定。所有患者均按时完成规定疗程。
3.血浆FIB和D-二聚体的测定:入组肺癌患者均于入院后介入治疗前测定血浆FIB和D-二聚体值,经过两次介入治疗后,在第三次介入治疗前再次测定血浆FIB和D-二聚体值。测定方法:血浆FIB采用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FIB含量成反比关系;血D-二聚体应用免疫渗滤法原理。
4.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血FIB进行两两配对比较,数据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血浆D-二聚体数据因方差不齐,故显著性检验采用Wilconxon检验。全部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肺癌组介入术前与正常对照组血浆FIB含量测定结果比较:肺癌组介入术前为(4.94±0.39),正常对照组为(2.86±0.09),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
2.肺癌组介入术前与介入术后血浆FIB含量测定结果比较:肺癌组介入术前为(4.94±0.39),肺癌组介入术后为(2.93±0.11),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肺癌组介入术后与正常对照组血浆FIB含量测定结果比较:肺癌组介入术后为(2.93±0.11),正常对照组为(2.86±0.09),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
4.肺癌组介入术前与介入术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比较:肺癌组介入术前为(0.87±0.26),介入术后为(0.16±0.02),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肺癌患者血浆FIB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与肺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介入治疗疗效显著相关,其检测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敏感性高,可作为介入治疗疗效评估的十分有意义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