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1.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 , DSH, OMIM:127400)又称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土肥,acropigmentation symmetrica Dohi)。是一种遗传性色素性皮肤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手足背部的对称性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部分患者面部可有雀斑样损害。通常在幼年发病,青春期停止发展,并持续终生。除皮肤损害外,患者通常不伴有其他疾病。DSH主要由日本和中国报道。2003年,该病的致病基因已被定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1q21区域,并发现DSH致病基因为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DSRAD)基因。该基因编码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选择性地将pre-mRNA上的腺苷脱氨基转换成次黄嘌呤核苷。2.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 EHK)又称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bullouscongen italich thyosiform erythroderma, BCI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MIM 113800) ,其发生率在1/30万~1/10万之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生时即有红斑和水疱,随着年龄增大,水疱可以得到改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颗粒层细胞间有松解性角化过度。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一些研究表明EHK与位于染色体12q和17q的Ⅱ型和Ⅰ型角蛋白有关,并已发现突变多位于角蛋白1 (KRT1)和10 (KRT10)基因的高度保守区。目的1.研究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2.研究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EHK)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取陕西省四个DSH家系先症者手或足背部皮损做组织病理检查,苏木素曙红染色,并抽取各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的DSRAD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2.取EHK家系中两患者皮损处的皮肤做组织病理检查,并提取患者及其家系中正常人及无关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RT1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结果1.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研究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家族遗传方式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确定四个家系均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PCR扩增得到预期DNA片段。对家系1全部PCR产物测序后发现所有患者DSRAD基因第2433至2434位碱基AG杂合缺失,家系中的正常人及50例无关正常人均无此种改变。对家系2全部PCR产物测序后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DSRAD基因第8外显子的第2565至2568位碱基GACT杂合缺失,家系中的正常人及50例无关正常人均无此种改变。家系3 DSRAD基因全部外显子PCR产物测序后,没有发现异常。对家系4全部PCR产物测序后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DSRAD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2747G→T杂合突变,家系中的正常人及50例无关正常人均无此种改变。2.表皮松解型角化过度症家系研究结果结合皮损组织病理显微镜检查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表皮松解型角化过度症。PCR扩增得到预期DNA片段。对全部PCR产物测序后发现,该家系两患者KRT1外显子2第623位碱基出现T C的杂合突变,家系中的正常人及50例无关正常人均无此种改变。此替代引起编码角蛋白1第208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L208P)。结论1.本研究发现了DSH家系1患者的DSRAD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2433-2434delAG,引起第811位氨基酸密码子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第8外显子内出现提前的终止密码,使所合成的蛋白缺失脱氨区而失去正常功能。DSH家系2患者的DSRAD基因第8外显子的新杂合突变c.2565-2568delGACT,引起第855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第8外显子内出现提前的终止密码,使所合成的蛋白缺失第9至15外显子编码的脱氨区而失去正常功能。这是第二次报告的位于第8外显子的突变。DSH家系4中患者的DSRAD基因第9外显子的新杂合突变2747G→T,使得DSRAD基因的第9号外显子916位密码子由CGG突变为CTG,导致正常的精氨酸被亮氨酸替代。在DSH家系3 DSRAD基因的检测中,所有外显子的PCR产物均未发现异常,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发现了一个中国EHK家系KRT1高度保守的α螺旋1A区的新突变,进一步强调了KRT1的高度保守的α螺旋1A区突变在EHK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