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任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布局趋于复杂化。在一定区域内,为达到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研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土地利用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土地利用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强度,但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形不仅为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坡度和坡向决定土地类型分异的序列及其结构格局的特殊性,形成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数量结构和土地质量结构等基本形式。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格局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贵州花江生态脆弱区为例,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思想指导下,以经济效益最大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花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及其分布;并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DEM和GRID模型空间叠加研究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出发,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设计各种限制因素,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出各类用地的具体数量指标,以设定的优化方案为标准,对示范区采取不同的实施路径,以期最终达到土地优化利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坡度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较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都不利于人们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耕地在坡度带上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林地和草地的地位逐渐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同时土地利用程度与坡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坡度越大土地越不适合人类的利用,但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地表起伏大,山地多,呈现为高坡度等级与高土地利用程度共存,坡度与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和谐。(2)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构建应从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出发,将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与优化结构相比较,优化方案应具有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政策约束性等特点,并能够较好地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3)在进行示范区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构建的过程中,研究了示范区自然地理因素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分异规律,在进行示范区土地利用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合当地情况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4)生态环保、土地制度是示范区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构建的重要约束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构建新的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终极的模型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