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催化的环加成反应和铁催化的羰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对铜催化的炔基酮与重氮酯的[4+1]环加成反应和Fe(CO)5和Fe3(CO)12作为催化剂催化的炔羰基化生成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反应进行了机理研究。根据我们设计的两个体系中的可能反应路线循环图,采用B3LYP泛函对其中各驻点的结构进行了全优化,对重要的过渡态进行了IRC扫描以确认其合理性。通过比较反应路线中各过渡态的活化能,我们得到了反应的优势路线,确定了反应的机理,并且采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考虑了溶剂对反应中各物种能量的影响。1铜催化炔基酮与重氮酯的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泛函对铜催化的炔基酮与重氮酯的[4+1]环加成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反应体系中,铜金属催化剂首先生成铜金属卡宾中间体,此步反应比较迅速,放出一分子氮气。生成的金属卡宾为缺电子基活性中间体,很容易接受电子。羰基氧和炔基都可以提供电子,因此,铜金属卡宾既可以与羰基氧作用,也可以与炔基作用。本文设计了这两种可能反应的循环图,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气相中还是在溶剂中,金属卡宾与羰基氧作用这条反应路径的能量较低,这表明此条反应路径占绝对优势,是较优的反应路径。卡宾与羰基氧作用后,卡宾碳原子进攻炔基端位碳原子,发生[4+1]环加成反应。最后,经过一个氢转移,脱去催化剂,得到多取代呋喃。铜催化的炔基酮与重氮酯发生[4+1]环加成反应主要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铜卡宾的生成;(2)、[4+1]环加成反应:(3)、质子转移。另外,溶剂化效应明显地降低了各物种的相对吉布斯自由能,所有结构的溶剂化效应都是负的,反应在溶剂ClCH2CH2Cl中更容易进行。本文建议的机理合理解释了所有实验现象。2铁催化合成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理论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泛函对Fe(CO)5和Fe3(CO)12作为催化剂催化炔的羰基化生成琥珀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本文分别设计了Fe(CO)5和Fe3(CO)12作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可能路线的循环图,通过对反应中各物种的电子效应、空间位阻的分析,揭示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本质。比较Fe(CO)5和Fe3(CO)12作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能量可知,两种催化剂有着相似的催化本质,都是氨首先取代羰基与催化剂配位,然后炔分步羰基化,与催化剂配位后,氨上的氢很容易离去,转移到羰基氧原子上,经过一个氢转移的过渡态后,氮原子分别进攻羰基氧原子,生成C-N键关环。其中,氢转移的活化能最高,为反应的速控步。计算结果表明,用Fe3(CO)12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更好。此外,在溶剂THF中,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能量大大降低,使得反应更加容易进行。
其他文献
自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效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发现以来,基于SERS效应的光谱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用来研究表面吸附过程和界面作
本文概述了美国联合精确空投系统项目的基本情况,并以10K Screamer为例对联合精确空投系统的组成及任务规划系统等主要部件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引用"10K Screamer"系统在技术验
以美国马滕斯专为运动员设计的特质焦虑量表(SCAT-A)测验为依据,测定不同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外用血糖皮质激素(GC)及其受体(GR)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应激状态下,高焦
【正】毕加索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破碎而又生猛,丑陋而惨不忍睹。很少有如《镜前少女》这般娴静。《诗经》有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微反应器是一类容量仅为0.1μm3或宽度为1μm左右的反应“容器”。其中基于胶束技术的微反应器是目前研究应用比较多的一类微反应器。溶液中的胶束具有在局部聚集和改变溶液
<正>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指职工在工作中所发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以及因这种情况造成的死亡。工伤是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劳动风险。职业伤害风险
会议
具有耐酸性能的钛基氧化物电极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化学工业中对于污水的处理或者合成出其他一些物质,然而,由于强酸溶液中阳极析出的氧能够渗入到阳极内层和Ti基体的表
进入到大数据时代,数据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逐渐凸显,因此,为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如何依托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机制则成为当
<正>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已退休)3月20日在赤峰市境内涉嫌故意杀人,现已被公安机关羁押,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赵黎平落马,第一百只"老虎"入笼。既是偶然,也是
通过对"财产权"的思想史溯源,引出蒲鲁东的"财产权"思想;进而在对蒲鲁东与马克思的比较分析中,梳理马克思对"财产权"概念的批判性反思。研究表明,根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