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文学的感伤情调——以20年代的创造社为中心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成为“五四”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本文从“感伤”作为美学风格这一视角着手,以创造社为中心,来考量“五四”文坛各文体的创作以及其时的文学批评风格,观照“感伤”在其中生成的多方面原因,并分析其作为美感意识和情感事实在文本中的呈现,最后考察这一美学风格在20年代后半期的流变和走向。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一、抒情与浪漫:“感伤”情调在个性解放中的现代新质 “五四”时期文学感伤情调的生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学内部抒情文脉和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以及西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思潮等外在影响是感伤的美学风格形成的思想资源;“五四”作为历史青春期的感伤氛围和浪漫色彩,铸就了身在其中的青年一代的柔弱心理和夸饰气质,加上知识者的敏感等青年特质和悲苦的人生际遇,成为其感伤的主观因素;同时,“感伤”作为作家们的一种美感意识,自然容易呈现为其作品的文学风格,并由此成为一种美学风尚;而文学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极易抒写感伤情怀,这成为感伤情调生成的文学本体因素。 二、浪漫感伤的各文体纷呈:以创造社为中心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以创造社为中心而向社外的整个文坛弥散开来,无论是其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与文学批评,都普遍地浸沉在感伤的美感氛围中。郁达夫以其“自叙传”小说系列而成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中坚,郭沫若、倪贻德等创造社小说家,以及受到郁氏等影响的社外小说家陈翔鹤、叶鼎洛、王以仁、庐隐等也抒写着浓重的感伤情怀。从《女神》到《星空》,再到《瓶》,郭沫若的诗情中包含着感伤的因子,而延续着哀伤的抒情;新月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早期诗作中感伤情怀也颇为浓重;受郭沫若影响,诗人冯至也多惆怅、悲哀的诗情;而同期的哲理小诗和情诗也多有着滥情倾向。相比而言,散文这一并不受推崇的文体在抒情态度下包含了较多的感伤告白:郁达夫的《归航》、《还乡记》、等抒写着“零余者”孤寂而感伤的行旅,有着强烈的滥情倾向;此期各家各派的写景抒情散文也多流露出落寂、感伤的情调。文学批评方面,“新文体”的借鉴,“五四”文坛的激进文风和派性意识、注重自我表现的思想体系和写作习惯、以及文学批评的本体因素等综合发生作用,使“五四”文学批评尤其是创造社批评呈现出了感伤而夸饰的风采。 三、批判与反思后的流变与敛缩:由个人感伤到“革命感伤”感伤情调在“五四”文坛风行一时之后,因其滥情倾向而受到新月派为主的批判;出于对时代使命的自觉,创造社自身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并以积极态度告别个人感伤;在充满浪漫气息的革命氛围之下,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发展了一种仍不失个人性的“革命感伤”,并最终受到革命阵营的批判而走向敛缩。四、感时伤世的真诚歌哭:感伤情调的价值与意义 感伤情调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样包含了严肃的人生态度、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启蒙意味,它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我新生的精神历程中留下的情感标记,同时也是他们自觉追求民族和祖国新生的过程中因审视民族内外的创伤而于写作中呈现出的真诚而积极的情怀。
其他文献
世界金融风暴逐渐波及到我国,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节省开支,开始精简人员。很多中年女性因为照顾家庭,在职业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企业裁员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员工是否为元老,而是谁的价值最小,谁最可替代。因此,中年女性很容易成为“裁员先遣部队”。    职场故事:  她们为何成了“裁员先遣部队”?  肖冬冬是某家广告公司元老级的人物,从一个设计员到办公室主任,她经历了5年时间。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她步入
长期以来,《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多偏重于女性形象研究,相对而言,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则单薄得多,而且偏重于他们庸俗丑陋的一面,往往忽略了男性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和
旧日同事向我吐苦水:她们部门新来了一位经理,因为性格不合,比较看不惯她,时常会抛来“小鞋”一双。由于是顶头上司,这位姐妹十分苦恼,问我该怎么办。我戏谑回答:我不是个鞋匠,又没摸过你的脚,更没见过这小鞋是啥样子,爱莫能助。    首先脚要正  同事与我相熟,回答可以扯淡一点。可是,真要是面对小鞋,又该如何应对呢?谁都知道,混在公司或单位的人,对小鞋有切肤之痛。这东西往往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底层的人被穿
中国士人为中国文学一大创作主体,士人精神风貌对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中国士人大多兼综文学和史学,许多史学文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顾此,治中
“改革文学”有力地配合了1980年代初期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向,在“改革”、“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了和谐的想象关系,并以此参与到了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建构。围
四十不惑,就是要学会舍弃,学会服输,学会释放,学会满足,学会欣赏……    我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去年5月,为一家客户设计程序,由于时间紧迫,我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有时候为了避免打扰家人休息,我便将电灯关掉,坐在黑暗里工作。几天后,觉得眼睛干涩难忍,继而怕光、看东西发花。在我为客户安装完程序回家的路上,眼睛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  医生诊断为“视神经萎缩”,很多人都来医院安慰我:“别着急,现在科学
元杂剧传奇英雄形象大致可分为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他们虽然各具特色,但无不带有中国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共同的、本质的内涵——勇、仁、义。这种中国传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