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的日本俳谐文学研究大都集中于松尾芭蕉及其后的几位俳人,并且关于松尾芭蕉的研究中,主要是与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的比较研究,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很难把握日本俳谐文学的全貌和本质。鉴于此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陶渊明这个视角,探究日本俳谐文学诞生初期存在的贞门、谈林和蕉门的特点和不同,以求弥补部分国内俳谐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陶渊明与松尾芭蕉的作品对比分析,比较两者在隐逸上的异同,以期加深对中日隐逸文学乃至中日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解。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对陶诗和陶渊明逸事的引用为切入点,比较贞门、谈林俳谐以及之后革新的蕉门一派的相关作品,分析各派的特色和其间的不同。第二章重点就芭蕉和陶渊明的关联作品展开比较研究。芭蕉的全部作品中对陶诗的引用总共有13处,也包括存在争议的部分,本章将援引不同说法,并阐述笔者的个人看法。第三章紧接第二章,着重分析两人在归隐上的关联及异同。首先,从社会背景、个人原因及中日隐逸传统三个方面比较两人的隐逸动机。其次,分为归隐之前和归隐之中对两人的隐逸生活进行比较。小结部分从隐逸动机、隐逸方式和隐逸结果三个方面对本章作出总结。最后一章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逸和文学"及"中日隐逸文学的关系"两个延展性课题,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始终坚持中日比较文学的立场和视角,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主要采用文献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三大门派作品中对陶渊明受容的部分并加以注释分析。在第三章中,主要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具体就两人选择归隐的原因及归隐过程,对比分析两人在动机选择、隐逸方式及隐逸结果上的相同及不同。资料搜集方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日本古典文学图书馆数据库及ジャパソナレッヅ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