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在规划各个层级的分解落实,直接影响城市雨洪调控效果,是规划领域的热点议题。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给出的年径流控制地区标准取值跨度大,分解方法直接从地区分解至地块,难以指导城区、街区雨水控制;相关规划实践多基于标准值定性预估指标,较少基于现状调蓄容积测算确定适宜性指标,带来指标均质单一,设施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指标的雨洪控制效果也鲜有关注。因此,本文在现有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体系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探讨一种雨洪韧性视角下,如何通过调蓄容积层层计算,将地区建设目标多层级分解落实至汇水区和地块单元的方法,并通过评估反馈,提升指标的雨洪控制效果。本文先从雨洪韧性与海绵城市理论解析入手,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明确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的重要性及尚需完善的方向。然后,在既有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内容和分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雨洪韧性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分解优化原则,即:以雨洪控制为核心,中小雨水和极端雨水有效控制为目标,现状土地可浸性评估为依据,指标的多层级分解为途径,雨洪控制效果评估为验证,冗余度指标调控为反馈机制。再次,借助鸿业海绵城市模型,在现有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基础上,基于分解优化原则,提出了一套将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城区—汇水区—地块”层级,转化为规划建设类指标的方法,分解过程包括:现状土地雨水调蓄能力评估、基于调蓄容积测算的指标多层级分解计算、雨洪控制效果评估、指标调控完善四个阶段。最后,选取湖南省凤凰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区,应用所提出的分解方法,得到能与绿地率、建筑密度指标对接的下沉式绿地率等规划建设类指标体系,提出指标落实和设施布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地块现状雨水可调蓄能力的影响,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在指标传递过程中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但只要所有地块整体达到地区目标值,仍可以有效控制中小降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目标的建设指标不能完全控制暴雨情景下的地表积水,“灰色海绵”设施的配置不能忽视。本文重点聚焦海绵城市综合性控制目标在规划中的层层分解传递与转化,以期实现中小降雨情景下,低影响开发建设指标与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开发指标的对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灰色设施调蓄容积指标的补充完善。所提出的多层级分解方法,虽严谨性尚需完善,但是思路具有借鉴价值,可对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在规划中的落实提供参考。同时尝试将雨洪韧性理论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期望对海绵城市的雨洪控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