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直接PCI是AMI的有效治疗措施,在我国已广泛开展。但是在冠状动脉开通后经常会出现无复流现象,使濒临坏死或严重缺血的心肌组织未完全有效恢复血流灌注,因此并非所有的患者均从PCI中获益,这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有关。本研究评估AMI行急诊PCI时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多项临床指标。目的本研究对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其死亡率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多项临床指标进行评估,总结A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之间的169名A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术处理IRA(梗死相关动脉),入院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除询问病史、体检和做18导联心电图外,立即取静脉血行cTnI、CK-MB定量检测分析,血常规检测。将患者分成两组,无复流组:PCI结束后,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2级;血流良好组:TIMI3级。2.观察指标:(1)病史及查体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第几次患急性心梗,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判断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2)入院检查:18导联心电图,归纳前壁、下后壁心梗的比例,化验WBC(白细胞计数)、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TnI(肌钙蛋白I)。(3)术中记录: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单支病变者还是多支病变,罪犯血管长度及狭窄程度,术中是否应用硝酸甘油,术中最大扩张压力,是直接支架还是预扩张后支架。(4)心电图判断:分别于患者入院当时及PCI后1h做18导联心电图,以PR段作为等电位线,测量QRS波群终点后60-80ms处ST段距基线的高度。计算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ST,ST段下降幅度STR%=(∑ST入院—∑STPCl术后)/∑ST入院(5)介入治疗方法:支架置入方法、最大扩张压大小由术者在手术中自行决定,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15%、边缘无夹层即为支架置入成功。如残余狭窄>15%,再次以更高压力扩张。直接置入支架时,如支架无法通过IRA,退出支架,再以稍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原支架。所有介入治疗一般只处理IRA,其他病变在首次术后1周后择期处理。(6)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资料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两组间连续性变量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本研究的169例患者中,其中有29(17.2%)例患者于PCI时出现了无复流象,140例(82.8%)PCI后血流恢复正常。2.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心梗部位、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单支病变比例、首次急性心梗比例、术中应用硝酸甘油比例等方面无显著差别。3.两组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7.4±1.9h对4.1±1.1h;P<0.01),心功能≥Ⅱ级(Killip分级)(31.0%对7.1%,P<0.01),平均白细胞计数((14.3±3.7)×109/L对(7.4±2.5)×109/L,P<0.01),CK-MB(53.2±10.3对28.5±6.1U/1;P<0.01),cTnI水平(7.8±2.1ng/ml对2.3±1.1ng/mL;P<0.01),ST段回落程度、缺乏梗死前心绞痛、直接支架术比例,术中最大扩张压力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所有患者的总死亡率为5.3%(9/169):其中无复流组:13.8%(4/29)及血流正常组:3.6%(5/140),(P<0.001),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出现与以下因素有关: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状动脉开通时间长、入院时心功能分级低、白细胞计数高、CK-MB与cTnI水平高、先预扩张再支架、术中扩张压力大等。2.无复流患者ST段回落慢。3.无复流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血流正常者。4.AMI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