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声韵谱》是清人梁僧宝的等韵学着作,此书流传面不广,长久以来未得学界重视。本文以《四声韵谱》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83个标注有“《集韵》增”字样的小韵进行分类整理。本文所作的尝试如下: 分“《集韵》增”系列小韵为两大类:一类为“仅增小韵系列”,共433个小韵,另一类为“附注信息系列”,共50个小韵。对“仅增小韵系列”按照增加同音字数量的多少细分为“增1字系列”、“增2字系列”……“增10字系列”。对“附注信息系列”按其相涉内容分为“仅附《集韵》信息”、“附《集韵》《广韵》信息”和“附《集韵》《玉篇》信息”三类。“仅附《集韵》信息”可分五种类型:一,说明《集韵》原反切“类隔”并改为音和切:二,说明《集韵》两韵重出并进行合并;三,说明《集韵》归韵不合反切并对其重新归韵;四,说明《集韵》内部语音特殊情况;五,说明《集韵》信息讹误并对其改正。“附《集韵》《广韵》信息”可分四种类型:一,说明此为“《集韵》新增转移小韵”例;二,说明此为“《集韵》新增小韵”与“《集韵》转移小韵”重合例;三,说明此为“《集韵》单字转移”例;四,说明此为《集韵》与《广韵》信息讹误例。 笔者对483个“《集韵》增”系列小韵一一校对,最後从特点、不足、编纂原则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特点:第一,《韵谱》用字偶有与《广韵》、《集韵》原字形体稍不同的异体字;第二,《集韵》版本众多,时有遇见某一小韵各版本之间反切有所不同的情况,《韵谱》往往能选择合理的反切,安放在其音韵位置处。 不足:第一,《韵谱》仍有几处反切明显与《集韵》、《广韵》用字有所出入,另外还有因印刷不清造成的字形错误;第二,梁氏类隔切中,有时不仅更改反切上字,还更改反切下字,笔者认为梁氏同时更改反切上下字的小韵中,只有其对“祖加/挫”1例的修改是必要的。 编纂原则:第一,《广韵》已有的小韵,《集韵》收录其音韵位置,但改动《广韵》反切上下字,形成《广韵》与《集韵》同一音韵地位,不同反切的情况,《韵谱》取《广韵》反切,同时只取《广韵》小韵所收之字,不收《集韵》增加之字。第二,《韵谱》每一小韵格内最大收字容量为26字,但并非凡26字以内的小韵其同音字都被全部收录,即使是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韵谱》也偶有失漏,其原因可能是梁氏“择其要者而收”,也可能是刊刻时的误漏。第三,笔者曾试图找出《韵谱》所用的《集韵》底本,但发现《韵谱》所用的《集韵》与笔者所用的九种《集韵》版本都不能完全吻合,因此笔者推测,梁氏应是参考了各种版本的《集韵》,而非某一种版本。